今晚要去圖書館,是這周的計劃,前幾天因工作加班未成行,從住處到圖書館約兩公里,吃晚飯后,夜幕慢慢拉開,已經沒有感覺那種灼熱了,散著步,在風的催促下,不覺就來到圖書館了,背上的毛孔已張開大口在呼吸,感覺極其舒坦。想來已經好幾個月沒來圖書館了。
不是周末里面人還蠻多,直奔借閱室,很多稚嫩的面孔上寫著他們還是學生。有的站在書架下,頭低著,右肩靠著書架,或許是尋覓很久覺著有些累,也許是書太精彩,看者已然進入情境,好像怎么叫也是不會理會;有個朋友挨著書架坐在墻角旮旯,蜷著,書鋪在兩支可活動的支架上,不用手扶著書依然穩當,右手背托著下巴,好似羅丹的思想者活了;有的坐在沙發上微躺著看書,時不時用左手中指頂下鼻梁上的眼鏡框,嘴角時不時咧咧,眼睛同步縮小,也許是看了好笑的故事;更多的人是端正的坐著書桌上,一頁一頁的翻動書本,啪啪的翻書聲清晰可聞,細聽旁邊朋友做筆記的寫字的唰唰聲也闖進耳洞;從進門的方向傳來了鼻子輕輕抽噎的聲音,鼻子每隔幾秒有節奏感的活動一次,好像是這位朋友感冒了,或是他的鼻炎癥此時發作,大家看著自己的書,并無被打擾的感受。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或是有這種感覺,此等氛圍不讀書就浪費了。
圖書館是個好地方。在這連空氣都如冬日暖氣般的炎炎夏日,不敢保證來這里的人都來看書借書的,個別偽讀者混入其中蹭空調、蹭WIFE,或者欣賞女性美腿的男讀者或亦有之,只要無其他過激行為,均可理解。前不久看到一篇梁實秋的《中年》,語言幽默簡介,典故信手拈來,行文自然流暢,讀完頓感快活,大師就是大師。本來手機上也有下載百度閱讀,各類電子書均有,自來就感覺電子書只適合于言情故事,盜墓此類快餐小說,像梁實秋此類大師作品需要慢慢品味,方知其中韻味。而我記性也不大好,電子書基本是看完就忘記了,實在不適合我欣賞經典,離圖書館也近,因此,自然來圖書館。館里空調溫度開得比較低,進來皮膚感覺絲絲涼意,進入這種讀書氛圍之后,內心很自然的就平靜下來,焦慮、煩躁頓時不知道去哪里玩了,也無暇顧及了。體感的涼爽加上內心的平靜,像一名輕裝上陣的運動員,馬上進入狀態。這種感覺很是享受。
當你享受一個過程的時候,總會發現時間怎是如此之快;當你無聊的時候,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好似上班沒事干,看著時間跳動等著下班一樣,種種煎熬的感覺也有經歷。九點多了,圖書館要打烊了,拿起要借的書,在自助借書機上很快完成借書,記得上回來還沒有這先進設備,科技總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回來的路上,走著走著想到有個先人說過我們要像海綿吸水一樣學習知識,我認識這比喻極不恰當。海綿吸進去水的質、量均為發生任何變化,此等學習法是純堆砌,毫無效果嘛。我倒認為我們得像牛吃草一樣學習,先把草吃了,然后不斷的反芻,這就好比孔老夫子說的溫故而知新,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為己有,像牛一樣產出鮮美的牛奶,我們也創新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東西,原創的法則即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