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豳風·七月》(上)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豣于公。
【簡釋】
1.流:落下。火:星名,又稱大火。2.授衣:叫婦女縫制冬衣。
3.一之日:周歷一月,夏歷十一月。以下類推。
4.觱(bi四聲)發:寒風吹起。5.栗烈:寒氣襲人。6.褐(he四聲):粗布衣服。
7.卒歲:終歲,年底。8.于:為,修理。9.耜(si四聲):古代的一種農具。
10.舉趾:抬足,這里指下地種田。11.馌(ye):往田里送飯。南畝;南邊的田地。
12.田畯:(jun四聲):農官。喜:請吃酒菜。13.載陽;天氣開始暖和。
14.倉庚:黃鵬。15.懿筐:深筐。16.遵:沿著。微行:小路。
17.蘩:白蒿。祁祁:人多的樣子。18.歸:出嫁。
19.萑(huan二聲)葦:蘆葦。20.蠶月:養蠶的月份,即夏歷三月。條:修剪。
21.斧斨(qiang一聲):裝柄處圓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2.猗(yT):攀折。女桑:嫩桑。23.鵙(ju):伯勞鳥,叫聲響亮。
24.績:織麻布。25.朱:紅色。孔陽:很鮮艷。
26.秀葽(yao一聲):秀是草木結籽,葽是草名。27.蜩(tiao二聲):蟬,知了。
28.隕:落下。萚(tuo四聲):枝葉脫落。29.纘(zuan三聲):繼續。武功:指打獵。
30.豵(zong一聲):一歲的野豬。31豣(jian一聲):三歲的野豬。
1.
前段時間,中國詩詞大會中上海姑娘武亦姝在“飛花令”之“月”字的對抗賽中,脫口而出連續三個“月”字震驚全場,穩穩地贏得冠軍。這句就是“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來自《豳風·七月》。
《豳風·七月》這首詩有三百字,是《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在惜墨如金的《詩經》篇章中實屬難得。而最初讀《詩經》時并沒有太在意這首詩,第一次粗略讀過,以為只是一首平平淡淡的記敘詩,并無特別之處。接下來都是看不長不短的詩篇,太短的一掠而過,太長的也是一翻而過。
記得有一段時間感覺特別焦躁,想要找本書來安撫下自己,可看哪本書都不合心意,讀著心煩。
一日我在書架前徘徊,目光掠過一本本熟悉或陌生的書名,它們整齊地羅列在我的家里,那一刻仿佛它們都與我無關。
待我懶散的眼神飄過《詩經》之時,有一種莫名的寧靜降臨,難道還是讓我穿越回幾千年前,到久遠的時代尋回沉潛和安靜的力量。也好,有些緣份必須珍惜。
2.
《七月》全詩有八章。
一章從歲寒寫到春耕。二章寫春日里女子采桑。三章寫收獲蠶繭,織染做衣裳。四章寫田獵做皮襖。五章寫年關將近,修葺屋舍,御寒過冬。六章寫采摘果蔬,釀造春酒。七章寫修筑場圃,收獲莊稼。八章寫歲終之慶,獻祭祝壽。
全詩結構完整,章法嚴謹,呈現出了農耕文明的盛世日常畫面。錢鐘書先生稱《七月》為“中國最古老的四時田園詩”。
《豳風》是豳(音賓)地一帶的詩歌,共七篇。《七月》是《豳風》開篇之作。
豳,古地名,又寫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劉遷居開發的地方,在今天的陜西省旬邑,邠縣一帶。這一區域多存周人舊俗,“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漢書·地理志》)“詩風寬大,樂而不節。”(《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注)
《七月》這首詩著重記載了公劉遷豳以后的社會盛況。
公劉,生卒年不詳,姬姓,名劉,"公"為尊稱,后世多合而稱之曰公劉,是古代周部族的杰出首領。大約在夏桀之時,后稷的兒子不窋(zhuò)失其職守,自竄于戎狄。不窋生了鞠陶,鞠陶生了公劉,生子慶節,是周文王的祖先。公劉回邰(音臺),恢復了后稷所從事的農業,百姓逐漸富裕。公劉去世后,其子慶節即位,把國都建在豳地。
《詩經·大雅》里就有《公劉》詩篇專門記述了公劉由邰遷豳(今陜西省旬邑,邠縣一帶)開疆創業的偉大史實。
清人姚際恒的《詩經通論》中對《七月》的評價甚高。他在《豳風》的注評起始就寫道:“豳風者何?《七月》一篇也。”
而其后有一段長評,特錄全文如下:“鳥語,蟲鳴,草榮,木實,似《月令》;婦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風俗書》;流火寒風,似《五行志》;養老慈幼,躋堂稱觥,似庠序禮;田官染職,狩獵藏冰,祭獻執功,似國家典制書。其中又有似采桑圖、田家樂圖、食譜、谷譜、酒經。一詩之中,無不具備,洵天下之至文也!……晉唐后陶、謝、王、孟、韋、柳田家諸詩,從未臻此境界!”
如此精彩的評論,只覺我等后輩,再做任何陳述都是畫蛇添足的了,唯有持萬分恭敬之心,補好自己的功課,也算不枉生在這一片厚土之上了。
3.
《七月》是一首開國史詩,也是一首柔美的農事詩,純樸而真實地展示了當時的勞動場景,生活畫面和各種人物面貌,繪出了當時農耕社會一幅男耕女織的風俗畫卷。一到四章譯文簡釋如下:
七月火星移,九月添寒衣。十一月里冷風吹,十二月風更凜冽。粗布衣裳都沒有,教我如何度殘冬?正月里修好鋤和耙,二月里舉足到田間。老婆孩子來送飯,一送送到地南邊,田官老爺笑開顏。
七月火星移,九月添寒衣。陽春三月暖洋洋,枝頭黃鶯把歌唱。姑娘們手挽深竹籃,走在田邊小路上,結伴前去采嫩桑。春日來了慢悠悠,采蒿人兒來又往。姑娘不禁暗悲傷,要隨公子嫁他鄉。
七月火星移,八月割蘆葦。三月里桑樹要整枝,拿起刀鋸和斧頭。除掉高枝與長條,采摘嫩桑給蠶食。七月里子規喳喳叫,八月里大家來紡麻。染成黑色染成黃,我染紅布最拿手,為那公子制衣裳。
四月葽草青,五月蟬聲鳴。八月家家慶豐收,十月落葉處處飄。十一月里捕野貉,獵得狐貍取皮毛,為那公子做輕裘。十二月里大聚會,打獵練得武功高。小獸留下給自己,大獸留著獻王公。
《七月》是敘事詩,事中有情。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不是簡單地敘事,而是把日常之事,嵌在了和煦柔美的春光里。
春日,懿筐,微行,柔桑,是《詩三百》中不多見的細微地刻畫。繼而一轉情調,“女心傷悲”,勤勞美麗的女子,不知被哪位公子看上,將要嫁到何處去,不免黯然神傷。
“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姑娘們織出五顏六色的絲綢,做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不免想起宋人張俞的《蠶婦》詩:“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可字里行間并無悲戚與抱怨,各種人物都是和自然休戚相關,不過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罷了。
先民們敬畏著浩渺的天地,和神秘的大自然,感恩上蒼賜予美麗的植物和豐盛的動物,得以生生不息。萬物有時,萬事有序,盛世的日常,自然地,和悅地,輪回著。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