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驢得水》上映的時候,沒有去看。這次趕上話劇演出,就去看了。話劇的舞臺張力或許跟電影有很大不同。因為電影,始終隔著屏幕,觀眾永遠知道自己是觀眾;而話劇,臺上的演員和臺下的觀眾在同一個能量場中,可以說我們往往要忘記自己是觀眾。這種忘記不是說我們真的模糊了自己的角色立場,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
所以,看話劇,如果是一部好的話劇,對我來說都比電影更加震撼心靈,能夠引發更多,更深,更廣的思緒。
1、價值觀真的沒有對錯嗎?
還是在上大學的時候,我的普心(普通心理學課程,心理學本科必修入門課)老師就告訴我價值觀是沒有對錯的。在以往心理咨詢的實踐中,我也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標準在踐行。并且也一直這樣相信。
但是《驢得水》讓我有機會再一次審視這個命題。我發現當“價值觀”在書本上時,在論文中時,在與來訪者的交談中時,它都可以是沒有對錯的。
但是當它出現在你的行為中,并且這個行為會給他人帶來影響的時候,它仍然沒有對錯之分嗎?
我當然知道一個人的行為不等于他的信念他的價值觀。所以我們最多只能說他的行為不對,是錯的,但不能去評判他的價值觀。
可是,指導他行為的,難道不是他的價值觀嗎?尤其是在非常時刻,考驗時刻,磨難時刻。
如果一個人真心的認為傷害另一個人毫無所謂,我們難道還能夠說他的價值觀是沒有對錯的嗎?
2、人活且只活在自己的價值觀里
我從來沒有這么具體的感受過“價值觀”。《驢得水》帶給我了這種具體感受。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生活疆域。每個人都活在,且只活在自己的價值觀里。你永遠無法去期待一個與你價值觀不同的人。
有這種期待,受傷的只能是你自己而已!
比如,你期待傷害過你的人會有歉意,會有內疚。而事實上他的良心從來不會譴責他。以為別人會自責內疚難過的人快醒醒吧!別忘了,這個世界上還存在純粹邪惡的人呢!
這種期待,不過只是自欺欺人的一廂情愿而已。
你當然可以這樣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如果這樣可以讓你能更好的原諒對方,繼續生活,你大可以抱持這樣的理念。
只是我一旦清醒,就沒有辦法再繼續裝睡。
如果與對方或在不同的生活疆域里,對方永遠給不出我們想要的歉意,也永遠不可能符合我們的期待。
“價值觀”就是這么具體的在人與人之間劃出了界限。
Deal with it ! Live with it !
3、價值觀其實是個偽命題
“一切知識分子都是紙老虎。”這是《驢得水》印在宣傳單上的一句話。而事實應該是所有人在自己深藏不露的價值觀面前都是紙老虎。
別以為你有多了解自己的價值觀。
有人說他的價值觀不是錢,50萬可能是的,100萬就不一定了。
有人說他的價值觀是愛情,沒災沒難的時候或許是的,等災難降臨就不一定了。
有人說他的價值觀是家庭,結果他有大把的時間加班,就是沒時間陪孩子。
有人說他的價值觀是公平正義,可要是公平正義對他是不利的,那就不一定了。
有人說他的價值觀是生命,在他自己這里可能是的,然而他卻贊成死刑。
所以我從來不敢往深了探尋自己的價值觀。因為一旦深入就會發現價值觀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往深探尋,除了人性,將別無所獲。
為什么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因為所有我們創造的概念,價值觀也好,良心也罷。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價碼。
要清醒地覺知、面對和接受自己的價碼是需要勇氣的。
我想,大概我還沒有做好準備。
我也希望我能有這個運氣,能夠在考驗時刻來臨之前,能夠更清晰的認識它。
而這份“覺知”的喪失會有什么樣的后果,《驢得水》也給我們展現得很生動。
4、殺驢得水的隱喻
這頭叫“得水”的驢從來沒有出現在舞臺上,卻又實實在在的貫穿整部劇。不知道電影里是否真的出現了驢。而在話劇舞臺上它沒有實質性的出現反倒更好的彰顯了它的隱喻。
它代表著每一個人的良心,或者說每一個人稱之為“人”的那部分。
當鐵匠叫囂著要把驢殺掉的時候,老師們的妥協,并不是知識分子軟弱的妥協。而是每個人在經受考驗時,對深層人性的拷問。可以說這是一個你內心價碼的試金石。
然后,驢被殺掉了。
所有人的良心在這一刻也全軍覆沒。
只有校長的女兒在為這頭驢哀悼,在為自己身邊再也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而哀悼。
想起《敦刻爾克》一直在描述各種艱難的選擇場景,而艱難的選擇就是發生在兩個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的東西只能取其一的時候,這就是對我們價值觀的終極評價。有,且只有一個,是最重要的。這個時候顯出了我們的價碼。
英國士兵說:“我愿意承擔這個代價的責任(讓“法國人”下船),但這樣是不對的。”
他對自己的選擇有清醒和明確的覺知。在艱難選擇的時刻,他看到了自己的價值觀,看見了自己的價碼。
《驢得水》的老師們也在艱難選擇的時刻展現了他們各自的價值觀,然而他們自己沒有看見,也沒有覺知。
這就是區別。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犯錯。在一些重要的時刻我們甚至會犯下不可逆轉不可彌補的錯誤。而生命的要義并不是你一直都在做正確的事,而是即便你犯了錯,你也能承擔后果和責任,并對這是一個錯誤以及為什么它是一個錯誤有覺知。
否則就會像劇中校長女兒說的那樣,“過去如果只是過去了,只會越來越糟。”
5、過去如果只是過去了,只會更糟
接近尾聲,風波過去。校長女兒希望和校長一起離開鄉村,重新開始。而校長卻選擇繼續留下來。
校長對她說:“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會越來越好的。”
校長女兒回道:“過去如果只是過去了,只會越來越糟。”
這句話真是瞬間同時擊中了我的心臟和大腦!頗有醍醐灌頂之感!
“一切都會過去的。”這句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話,我們或許用它安慰過別人,或許用它安慰過自己。
我們也真心的認為當一切過去,總會更好。
而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從過去汲取經驗教訓,不反思不復盤。陷在自己的行為模式中。那么人生不過是一個悲劇重復發生的死循環而已!
怎么會好呢?
只會更糟!
校長女兒的話揭穿了這個荒謬的念頭。
生活不會因為你遭受了苦難,自動就會變好的。
你要為這一切付出努力。從正視這個苦難、傷害、失去開始。從與它們好好道別開始。從與它們和平共處開始。
然后反思是什么導致了這一切,在所有原因中哪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防止這一切的再次發生?
要讓生活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改變,我們自身還要做出什么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有什么特點?我們的人格特征是否有某種缺陷?
讓“過去”不要成為過去,而要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因為它重新定義和塑造了我們。這是我們蛻變的轉折點。這是我們解開人生死循環的眼。
6、做好人的實力,你有嗎?
終于來到了劃重點的部分。
往往受傷躺槍的都是那些價值觀真正在道德高地的人。所以“做壞人要奸,做好人要更奸!”《驢得水》再一次詮釋了星爺多年前的經典臺詞。好人不是想做就可以的,你真的要有做好人的實力才行!
一群支援鄉村教育的知識分子,懷揣改變農村教育的理想。來到缺水的小山村支教。這真是一群理想主義的好人啊!
然而男老師1沒有經受住金錢的考驗,在金錢面前,愛情理想敗下陣來;男老師2沒有經受住生命威脅的考驗,在死亡面前,良心正義道德愛情統統敗下陣來;校長沒有經受住人生理想可能實現的考驗,在所謂理想面前,不擇手段,初心早已敗下陣來;而女老師呢?她是一個至情至性之人,然而她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幾乎只來源于他的同伴的認同和支持,這或許是她留在這個鄉村的全部理由,她看重他們,以及他們想要改變農村教育的理想。所以當最后一個人也背棄了她的信念和期望,她也就崩潰了,敗下陣來。甚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你有做好人的實力嗎?
在金錢面前不動搖?
在生命威脅面前不動搖?
在所謂實現理想的道路上堅持初心做正確的事使用正確的方法?
在被眾人背棄時內心強大不求他人的認同,堅持做自己?
在別人提出無理要求時可以果斷說“不”?
在他人傷害你時能夠合理防御反擊?
做一個好人是很難的。
你要有做一個好人的本心。還要有做一個好人的能力。
最后,這是一部黑色荒誕喜劇。用戲謔的態度講述了一個現實主義的故事。在看的過程中,我的確也笑了。可是當我走出劇場,臉上掛著淚痕再也笑不出來。
別問喪鐘為誰而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