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到適合你的回應。
在專欄留言中有兩種現象,一、武老師說有表現欲,就忍不住會多寫,得到用戶支持。二、有朋友提出問題,非常希望能夠回答。
這兩種現象說明同一個道理:“我”發出的聲音,就希望要一個有一個好的回應。這個“我”是我們心中的“自我”,當“我”發出聲音,這個聲音可能是表達、欲望、需求,也可能是快樂的分享,“我”都希望能聽到“你”的回應。
由此看出一個簡單的道理:每個人都需要在豐富的關系中,借助各種好的回應,來完善自己。
自我結實程度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回應,這是人性使然,不分上中下等:嬰兒是脆弱的,他們最需要的是積極的回應。到孩子三歲的時候可以形成一個小小的自我,這時候的孩子能夠承受一些打擊了,父母不必全給予他們積極的回應。當孩子變得更強大的時候,就可以對他“直指人心”。
這是一個必然的心理發展歷程,所以精神分析治療的其他心理流派的治療才有三個層次:
——對自我脆弱的人,基本給予支持。
——對自我尚可的人,支持和分析一起使用。
——對自我完整的人可以制造匱乏性環境,逼他更好的認識自己。
在自我的五個維度中,除了自我力量,其他四個維度都比較容易提升。
自我靈活度的提升,關鍵在于感性。靈活度差的人,常常會用理性的頭腦把自己包裹起來,不斷的學習變得更感性,是一個辦法。
自我穩定性的提升,可以借助外部方法,例如交往穩定性高的朋友,從事環境穩定的工作,這樣給自己制造一個穩定的外部容器。這個外部容器慢慢內化,讓自己變得更穩定。
更重要的是形成成熟的時空觀。任何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是需要通過時間的積累和空間的轉換,用積極投入來換取積極回應。
相信一個道理:如果能持續發出聲音,鍥而不舍,世界也會積極的回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