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道德經》第九章中,老子諄諄告誡世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對這一理論理解最透徹并真正執行到位的,當屬春秋時期曾扶助越王勾踐滅吳的范蠡。
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復國之后,被勾踐封為開國大將軍。但是,范蠡卻辭官離開了越國,輾轉來到齊國,隱姓埋名,改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一邊耕田,一邊捕漁、曬鹽,用這幾個項目的成果進行交易,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
齊王聽聞范蠡的賢明能干,就把他請到齊國,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
為相三年,積累家財萬貫。范蠡自忖,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范蠡遷徙至陶,就是今天的菏澤定陶區,這里被稱為“最佳經商之地”。范蠡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
范蠢的經商思想,不僅影響春秋列國,而且一直延續到后代及至今日。范蠡對物價漲跌應有一個合理幅度的主張及由此而提出由國家規定糧食價格的政策,被漢宣帝所仿效采用。因為這種由國家調控糧食價格的政策,有助于“農末俱利”,起到了穩定糧食價格、穩定人心、安定社會的作用。
范蠡在辭官離開越國時,曾勸一同輔佐勾踐復國的另一位大臣文種離開勾踐,但文種沒有聽勸,結果被勾踐殺了頭。而范蠡,因為不貪戀功名利祿,甘于去過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不僅保全了性命,還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經商天分,成為一代“商圣”,在創造了個人財富的同時,還為國家乃至后代積累了寶貴的經商經驗。
02.
原本以為只有范蠡這樣的古人才會在過盡千帆之后甘于去過平凡生活,并在平凡生活中創造不平凡的成績。可是,某日與一位鞋店老板的偶遇,卻讓我在身邊看到了這樣的真實的故事。
那日,午休時去單位附近的擦鞋店擦鞋,一位看上去性格沉穩的胖女子接待了我。她接過我的鞋,看了看,告訴我稍等,轉身開始修理。
我閑坐一邊,四處打量周圍環境,看到旁邊一張矮幾上放著一本雜志,便伸手拿來翻閱。沒想到,里面竟然有關于這間擦鞋店女老板的報道。
我看看雜志上的照片,再看看旁邊埋頭為我修鞋的女子,是同一個人!
這是位河南妹子,因家境貧寒,很早就輟學了。不甘心向命運低頭的倔女子離開家鄉外出打拼,當保姆,做零工,靠著聰明好學和不服輸的勁頭,在為一位做皮革生意的老板打工時學得一手好技術,成為骨干。
在為老板推廣產品和技術的過程中,與畢業于某名校后下海經商的一位男青年相識相戀,辭掉工作,跟著他來到他的家鄉,在這里二人攜手創業,成就了今天的事業。
中間,曾遭遇失敗,老公想過放棄,她卻咬著牙堅持下來。如今,他們已擁有自己的注冊品牌,經營多家外國品牌皮具化料,還成立了皮具化料經銷中心和養護總店,并且已在各地發展了一百多家連鎖店。
對技術,她講起來頭頭是道;對未來,她充滿憧憬同時也有腳踏實地的計劃。
在這本雜志上,對這位女老板的報道之后,是關于地產精英潘石屹的報道文章。排在潘石屹前面的這位女老板,身價其實已經不菲,可是,樸實的她依然堅持為顧客擦鞋。
如果不是看到這本雜志,我根本不會把這個與其他擦鞋工一樣扎著染了鞋油的圍裙、手拿鞋刷和抹布的胖女子與“成功女士”這個頭銜聯系起來。
不甘于命運的安排,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成功了,依然以平凡人自居,堅持親力親為。她的事業,肯定還會有大發展。
03.
同樣的感悟,還曾在一位面店老板娘身上獲得。
那是一家開在東北的四川燃面店。
老板娘風風火火地忙碌著,動作麻利。她身上扎著圍裙,頭上扎著一塊紅色三角紗巾,臉上化了淡妝,精明干練中透著股說不出的風韻。應答顧客時她面帶笑容,語音親切,有種天然的親和力。言談中得知她是四川人。
等面上桌的工夫,我東張西望,發現墻上貼著幾張照片,照片中有幾位穿著類似海政歌舞團演出服裝的人在某個喜慶的場合手拿麥克在引吭高歌。我走近去仔細看,其中唯一的女演員竟然就是眉目精致的老板娘!
也許那服裝只是仿制的演出服?即使如此,她肯定也曾是經歷過繁華和熱鬧的人。繁華凋謝、熱鬧冷清之后,能甘于生活在相對落后的東北,怡然地做著一家小面店的老板娘,這一份淡泊與靜定,她是如何修煉得來的?
看她的表情,是一份從心里自然流露出來的快樂。她的心靈,需要的就是這樣一份平淡的生活吧!
不戀浮名,不慕奢華,為心靈的需要而活,平淡的生活中同樣可以收獲成功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