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心理學的興趣,近日準備投稿到簡書心理專欄,誰知道投稿后屢屢被拒,受到的打擊不是一點半點。
看看征稿的要求,上面赫然寫道:“鼓勵寫真實個人經歷,發乎于心,言之在理,此類文章,多多益善!”
看完以后我陷入了沉思:文章中撰寫個人經歷,我一直有著很多的困惑:
到底要不要寫,怎么寫,寫到什么程度呢……
不寫,干巴巴的講道理,沒人樂意看,都說要運用“故事思維”;
寫吧,覺得泄露太多個人隱私,而且自己一點小破事情晾出來給人家看;
再就是,自己經歷也不豐富,感覺掰扯個幾篇,就江郎才盡了。
前思后想,十分糾結,總是不得要領。
于是,我將自己的滿滿困惑,連同一波紅包,發到了簡書心理群,向各位前輩求助。沒想到各位大拿特別積極踴躍的回答了我的疑問,三言兩語間給了我很多啟發,特地將這些閃光的火花記錄下來,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其實我那一連串疑問,如果拆解一下的話,是這樣三個問題:
1.寫文章要寫個人真實經歷嗎?如果要寫,為什么?
大家的回答是,非常提倡和鼓勵寫個人經歷,主要的理由有以下幾個:
①真實故事容易寫
故事分為兩大類,虛構類及非虛構類,對于非虛構類故事來說,要編造的話,其實難度很高,要有相當的寫作功力及人生閱歷,編不好的話就會顯得很假,也容易被讀者識破,像很多公眾號里面小A小B小C這樣的文章,其實不耐讀;
②真實故事打動人
故事或者經歷,由于真實所以耐看,又由于投注了真情實感,所以字里行間的情愫能被讀者感受到,容易引起共鳴,讀者也往往能從你的經歷中,有所借鑒;像群里的九月麥地wheat,就是因真實經歷的一篇《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我們渴望被愛,也不懼怕別離》,而打動主編,愛姐自述讀完了哭得稀里嘩啦。
③真實故事代表作者的心聲
寫作就是寫自己最想說的話,談自己的最真實的感受,并與讀者真誠對話。所謂“言為心聲,文以載道”,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心理版的主編愛姐說,簡書提倡“真實、新鮮、多元”,我想其實這也應該是我們面對生活的態度。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由于切身感受,而情感豐沛。如果文章都無法感染自己,那么如何感動讀者呢?
想到這里,我似乎下定了要寫真實故事的決心,但是另一個疑問升騰起來,個人經歷其實不多,該從何下筆?
2.寫的時候,如何取材?
這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只不過以另外一種形式再次出現了。
關于如何提取素材,大家提了很多建議,比如:緊跟熱點,再比如:細致觀察生活。心理副編子不能說和前輩公子沈墨白、Charlie-leen告訴我:身邊人身邊事,都是素材,可以寫身邊的朋友,只要經過TA授權;也可以留心生活的瞬間,因為故事就是經歷,就是每天的生活;更可以捕捉內心沖突的瞬間,每一個掙扎的念頭,都可以演繹變成為故事;
生活中要注意觀察、思考、琢磨,有人甚至說:“放個屁,也在琢磨能不能成為素材”。這就是找到了寫作的狀態。
正如JK不二子老師發給我的那篇文章《發現素材用心法,收集素材用技法》一樣,生活處處有驚喜,“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并不是要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才叫做經歷,留心觀察,一點一滴總關情。
3.寫的過程中,有哪些技巧或者方法?
明確了要寫,也找到了素材,終于要開始研究怎么落筆了。
關于我關心的隱私問題,大家是這么說的:
編故事其實難度挺大的,總體上希望經歷或者故事要真實,在表現手法上可以做一些藝術加工,細節可以做一點虛構,或者挑選自己經歷中,可以分享的部分,不一定要百分之百的敘述真人真事。但是,最最重要的是:心理活動與情感一定要是真實的,當你投入情感,把自己當成筆下的人,才能引發讀者共鳴。
另外,寫法上,常用第一人稱的話,便于抒情;用第三人稱便于講道理;在文章開頭制造沖突與矛盾,突出懸念,也是吸引讀者的好方法,文末還可以首尾呼應,加上自己的個人感受。
聊到這會,我關于寫作個人經歷的疑問已經全部被解答了。以前總讀真情實感,在上學的時候,有些同學即便文筆不太好,但是寫到自己的切身經歷,比如與父母分離的情感時,都能獲得作文的高分,我想這是因為他們的敘述含著溫度、有著凝視,充滿感情。在今后的寫作道路上,我也會不斷的豐盈自己的內心,用心感受生活,再真誠的傳達給讀者,這也需就是我們寫作的初心。
感謝群里的光躍、公子沈墨白、Charlie-leen、狹縫中的世界、茶扉茉莉、九月麥地wheat、主編愛姐、副編子不能說、源堇堇等各位提供給我的無私幫助,每一位的發言我都認真看了,獲益匪淺,受益良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