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整個人開始變得什么都想做,可做什么都三分鐘熱度。
剛坐下準備寫字不超過十分鐘就拿起書桌上的書開始看,看著就想把這本書看完,沒看多久發現好友發來了消息,于是打開手機看完不是很重要的消息后又刷起了微信,十分鐘之后意識到還有比刷微信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看到旁邊的英語單詞書,想起詞匯方面的匱乏,開始單詞記憶,十五分鐘后發現自己已經坐了將近一小時,不得不起身休息。
看上去,這一小時我一直都在書桌旁,但實質上卻什么也沒能做。
你說?還有什么比無論做什么都堅持不了十分鐘更可怕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出現,我們的時間,就被這些零零散散的十分鐘在不知不覺之中瓜分掉了,表面上看我們做了很多件事,但我們一件也沒能做好。
前段時間很多公眾號流傳著一篇文章,如果沒記錯的話,標題是“二十歲出頭的我們,盲茫忙。”
高中的時候,對多數人來說,提高分數考個好的大學便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大家的努力也就有了方向。高中時進步與否至少能夠通過每次考試的排名看出。而進入大學或踏入社會,突然發現生活一下子寬廣起來,四面八方的人,四面八方的信息,我們需要從中篩選,過濾,找出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面對四面八方蜂擁而來的信息,我們常常是不知應該如何篩選。我們所選擇的真的是自己所喜歡的嗎?我們進學生會,不過是身邊的人都去競選學生會,我們參加社團,不過是大家都參加社團,害怕自己沒有一技之長,我們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不過是因為別人也參加。說到底, “盲”恰恰是害怕自己不參加會落后于他人的心里所致,是急切的希望自己有所提升。最后的結果便是導致我們的時間被各種各樣的零碎生活所充斥,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反倒是沒有了空閑之地。等到自己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為時晚矣。
我們盲,是視野狹小,看不見未來;我們茫,是沒有目標,四處“求醫”;我們忙,皆因“盲”和“茫”所致。
若是內心寧靜,有明確的目標并能按照計劃執行,這樣的內心不然是寧靜的,不會有雜亂無章之感。
感覺在這段時間里,自己最掙扎的,便是每次想要寫一篇文章時,常常是寫下開頭就覺得再難下筆,然后腦中又冒出另外一個新的想法,十分鐘后,這樣的情況重復上演,每天都在進行著無聊而又費時的意識活動,且毫無結果。
其實,我們的思維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自己的行動。當事情蜂擁而來時,不會協調時間的我們開始自亂手腳,常常是放下這個又顧不上那個,看上去忙得腳底生風,實質上心中一團亂麻不知該如何下手。
還記得今年寒假和同學閑聊,說起大家的大學生活,她說有個舍友身兼數職,能力很強,每天有跑不完的場子,晚上回到宿舍常常是宿舍都要熄燈了,等到洗漱完畢上床睡覺一定會過十二點。書桌上雜亂無章的擺放著上課的書本、課件、剛畫完妝還沒有蓋上的口紅眉筆,昨晚忙著學生會的事情沒來得及吃晚飯訂的外賣盒子……終有一天,她看著自己的書桌,聽著講臺上老師講的聽得云里霧氣的專業課,最后終于爆發出來,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學!
于是辭掉所有學生工作,推掉社團活動,收拾好書桌開始去圖書館,專心于眼下的專業知識,她發現自己每天竟過得無比充實,和之前的瞎忙狀態徹底告別。
一個人是否能夠專注,是他成功的必備因素。能夠專注的人,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用不同心態做出的同一件事,必然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身的專注力呢?
首先,找到自身焦慮所在。容易分心常常是心中的極度不安全感。人都有情緒不可控的時候存在,只是如何控制和利用好這種情緒便成了大的學問。比方說我自己,我的焦慮就在于自身能力的不夠,那么我就大可將時間花在學習技能上,而不是將時間用于焦慮。
其次,對癥下藥,在能力范圍內高效執行。當我們找到原因之后,行動力便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對于每次都趕在deadline之前趕完任務的人來說執行力簡直就是重中之重。攻克這一難關,便會獲得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
最后,注重總結。每次活動結束之后,一定記得給自己一次小的總結和回饋,好的繼續保持,不夠的下次加油,但也不必有過重的負擔。
如果,上天能給我們一種超能力,我一定選擇超強的專注力。畢竟專注的小孩最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