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沒有什么興趣愛好,什么特長也沒有。運動會只能做啦啦隊,文藝活動就坐在觀眾席。最多也就能在浴室吼兩句《甜蜜蜜》。大學時,已經工作的高中同學帶我去卡拉OK,給我點了《甜蜜蜜》,我拿起話筒,喉嚨就像生了銹似的,只能發出斷續的噪音,一句完整的句子都唱不出來,真的難堪之極。我沒有什么特長,也沒有自信,更沒有勇氣主動結識姑娘,大學四年光棍四年。
兒子不能像我一樣,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很注重興趣愛好的培養,我希望他各方面都能站在前面,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自信。我曾經設想,琴棋書畫體育都讓孩子涉獵,這樣孩子以后左右逢源,什么場合都能上。但是,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很天真,對于我兒子這是不可能的。孩子不可能什么都喜歡,即使喜歡也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
我嘗試過讓兒子學習足球、乒乓球,實踐證明兒子對于體育沒有興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又給兒子報了國畫和書法班,兒子學了一個學期后,他說不想學了,我只好放棄。
鋼琴是兒子最早開始學習的樂器,4歲開始學習,因為年紀太小,老師要求家長陪著一起學,以便跟他一起練習。但是學了不到一年,由于他媽媽到大學培訓了三個月,沒有人陪他就中斷了學習,之后他不再想撿起。學習鋼琴期間,兒子學會了樂理和五線譜,對他以后的音樂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事實上,除了功課,兒子只對音樂感興趣。
幼兒園中班時,兒子感統失調較為嚴重,大班我們給他轉到另一個幼兒園,這個幼兒園有針對感統失調的康復訓練,正好該幼兒園開設了架子鼓班,兒子開始學習打架子鼓,我們發現他對于架子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堅持跟著幼兒園架子鼓老師學5、6年,后來我們給他換了一個更嚴格的老師,一直學習到初中一年級。
現在回想兒子學習打鼓的過程,有兩點感觸很深:一是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并且是需要不斷激發加強的;二是興趣愛好對于孩子的成長真的很重要。
兒子對于架子鼓的興趣形成,我總結為:嬰兒時我們讓兒子聽了很多兒童音樂,對于他的樂感應該有積極的影響。幼兒園的架子鼓班,一開始以正常上課的形式學習,不用額外增加時間,孩子容易堅持。架子鼓達老師和藹可親,從不批評孩子,在寬松的氛圍下,孩子更容易接受。幼兒園校長孫老師非常有想法,經常聯系社區讓孩子們去表演。每次出去演出,孩子們穿上酷酷的服裝,扎上頭巾,老師再給他們化上妝,很神氣。孩子們演出都很認真,演出完畢很興奮,很有成就感。這些活動鍛煉了他們的表演能力,更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他們的興趣愛好得到了不斷的強化,從而使他們對架子鼓產生濃厚的興趣。
上了小學,六一兒童節學校搞文藝演出,一大早我把架子鼓搬到學校禮堂,兒子代表他們班表演架子鼓。輪到兒子的節目,只見他手持鼓棒走到舞臺中央,向大家敬了一個隊禮,鎮定地為自己報幕,自信地走到架子鼓邊開始表演。表演結束后,全校師生都認識他了,兒子很有成就感,很開心。由于他的架子鼓特長,從小學到中學,多次登臺表演,從而增強了他的自信心,也促進了其他方面的發展。
上了高中,兒子住校,好些同學學習吉他,他也想多學一種樂器,他選了與大家不一樣的貝斯。我很高興,兒子已經從被動學習架子鼓到主動學習貝斯了,這說明他是真正熱愛音樂。他自學貝斯一段時間后,找老師指導了他十次課技法,然后繼續堅持自學。到了高中二年級,班里還有一個同學架子鼓打得很好,而只有他一人會貝斯,他作為貝斯手與幾個同學組成了樂隊,其中一個同學為高三同學寫了一首歌,他們樂隊自己配樂,演唱、錄音制作,獻給高三學長學姐,為他們高考打氣。
今年9月,兒子去了世界一流大學學習,課余時間同樣熱衷于樂隊,加入了兩個樂隊,一個樂隊里他是鼓手,另一個樂隊他是貝斯手,作為貝斯手的那個樂隊里只有他是中國人。
兒子曾給我發回一張表演時的照片,既帥又酷,我想他肯定不會像我一樣,大學四年不受女生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