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理
1、養生的重點:順四時、 調情志。
辨證養生、終身養生、全面養生、持之以恒
2、養生的要點
①養正性:人們實行正常的、有規律的思維活動和生活方式,即要保養正氣。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②順自然:要求人們養生不僅要順從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而且還要隨時適應周圍外界環境。
③調攝精神:“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情。既要保持思想活動的健康,又要防止內在精神刺激因素的產生。總之要培養樂觀的情緒、坦蕩的胸懷。
3、養生不是專門針對疾病,而是通過睡眠、飲食、情緒調節、導引等使得體內陰陽平衡、五行平和。
4、①養生的途徑: ?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飲食而慎起居、 堅五臟而通經絡、避虛邪而安氣。
順應自然——生存之本協調臟腑、平衡陰陽
②養生的實質 : ?形體不蔽,精神不散。
③養生的核心 : 調和陰陽,平衡陰陽
④養生的原則:
協調臟腑、保陽益陰;
?暢通經絡、調和氣血;
清靜養神、節欲保精;
調息養氣、持之以恒。
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
二是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這兩方面內容,作為養生指導原則之一,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如: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精神養生中強調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
5、綜合調養:綜合調養是著眼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需注意:
①養宜適度 ?養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按照生命活動的規律,做到合其常度,恰到好處。
②養勿過偏 ?主張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身著眼進行調養,不可失之過偏,用之太偏就忽略了其他方面。
③審因施養 ?強調養宜有針對性,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分別施養,不可一概而論。
6、五氣是指人在‘春、夏、長夏、秋、冬’五時中呼出吸入的五種氣。五味,是泛指地上長出的、能吃能喝的東西。要做到五味調和:
①濃淡適宜;
②注意各種味道的搭配;酸、苦、甘、辛、咸的輔佐,配伍得宜,則飲食具有各種不同特色。
③在進食時,味不可偏亢,偏亢太過,容易傷及五臟,于健康不利。
7、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五味指甘、酸、苦、辛、咸。中醫合稱“四氣五味”為“性味”。
二、四時
1、秋天:陽氣漸收,陰氣緩增。應少吃生菜沙拉等涼性食物,冷菜最好過個火,燙一燙再吃。尤其避免瓜果,以防“秋瓜壞肚”,西瓜、香瓜 易損脾胃陽氣。不妨適量吃蘋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龍眼。順應節氣的當令水果最好。逆季節和地域而食,反而容易出錯。
2、春天:以干果春菜,(如菠菜,蓮菜,韭芽)為主。就連過春節人們都吃餃子的時候都不忘佐點醋,醋是酸的,酸先入肝。酸與春氣相合能激發人生發智謀,生發思想的能力,讓人謀劃,思想、制定計劃,在新的一年里該干什么,怎么干。
3、夏天:苦瓜,西胡盧等下來了,苦味藏于胃腸,和夏氣相和,能營養心氣。長夏西瓜上市了,甘與長夏氣相和,就能清熱解署。秋天梨長成了,辛與秋氣相和,能潤肺清燥。
4、冬天:的核桃。蘿卜、的菜與冬氣相和,養精生髓、補腦子。
三、四時宜忌
1、春天,萬物復蘇,陽氣升發,人體之陽氣亦隨之升發,此時應養陽,在飲食上要選擇一些能助陽的食品,如蔥、荽、豉等,使聚集一冬的內熱散發出來。在飲食品種上,也應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轉變為清溫平淡。冬季一般蔬菜品種較少,人體攝取的維生素往往不足,因此,在春季膳食調配上,應多采用一些時鮮蔬菜,如冬種綠色蔬菜春筍、菠菜、芹菜、太古菜等;在動物性食品中,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
中醫還主張:“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飲酒不可過多,米面團餅不可多食,致傷脾胃,難以消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初春不宜吃寒涼的食物,如梨、百合等,特別是生冷的冷飲類,要盡量少吃; 春季要讓心情欣然、愉快;春捂不宜過汗;一定要注意保暖,不宜過早穿單鞋;霧天不宜鍛煉,霧珠中含有大量的塵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
2、夏季酷熱多雨,暑濕之氣易乘虛而入,人們往往會食欲降低,消化力也減弱,大多數人厭食肥肉和油膩等食物。因此,在膳食調配上,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盡力引起食欲,使身體能夠得到全面足夠的營養。
中醫認為,夏季陽氣盛而陰氣弱,故宜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過分傷陰,宜多食甘酸清潤之品,如綠豆、西瓜、烏梅等。《頤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涼粉、冷粥”,否則飲冷無度會使腹中受寒,導致腹痛、嘔吐、下利等胃腸疾患,這點對年老體弱的人尤其重要,此外,夏季食物極易腐爛變質,因此,夏季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凈。
3、秋天,氣溫涼爽、干燥,隨著暑氣消退,人們從暑熱的困乏中解脫出來,食欲逐漸提高,再加上各種瓜果大量上市,應特別注意“秋瓜壞肚”。
立秋之后,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了,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因氣候干燥,在飲食的調理上,要注意少用辛燥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等皆要注意,宜食用芝麻、糯米、梗米、蜂蜜、枇杷、甘蔗、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此是主張秋季早晨要多喝點粥。
4、冬天,氣候寒冷,雖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以免使內伏的陽氣郁而化熱。飯菜口味可適當濃重一些,有一定脂類。因綠葉蔬菜較少,故應注意攝取一定量的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油菜、菠菜及綠豆芽等,避免發生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缺乏癥。
為了防御風寒,在調味品上可以多用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蔥、姜、蒜等。此外,燉肉、熬魚、火鍋亦可多食一點。冬季切忌粘硬、生冷食物,此類屬陰,易傷脾胃之陽。對于體虛、年老之人,冬季是飲食進補的最好時機。
四、五味
1、總述
①多食咸,則脈凝位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內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②飲食偏嗜五味有損健康
⑴嗜酸傷記憶:嗜食酸味食物的人容易產生疲勞,長期食用還會影響大腦神經系統的功能,引起記憶力減退,思維能力下降。
⑵嗜甜傷心:嗜甜食的人,容易生痰,痰阻心脈而致病。甜食含熱量高,還會引起熱量過剩,容易使人患肥胖癥,引起動脈硬化、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
⑶嗜苦傷脾胃:少量食用苦味食物有開胃作用,大量食用則會損傷脾胃的功能,引起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消化不良。
⑷嗜辣上火:辛辣食物具有很強的發散作用,嗜食辛辣使人耗氣傷津,容易引起大便秘結,口舌生瘡等“上火”現象,而且還會導致急慢性胃病、潰瘍病和痔瘡的發生。
⑸嗜咸傷腎:喜食咸食可引起高血壓、腎臟疾病和心腦血管病。
③五味的禁忌
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辛走氣,氣病勿多食辛;咸走血, 血病勿多食咸
2、甜
①中醫認為,甜入脾。食甜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甘味有補益、和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面食品等;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
②何時吃甜食有利健康
⑴運動前:人體在運動過程中,付出大量體能,而運動前又不宜飽餐,這時,適量吃些甜食可滿足人體運動時所需的一定量的能量供應。
⑵過于疲勞與饑餓時:這時體內熱能失去過多,人體虛弱,吃些甜食,其中糖可比一般食物更快地被血液吸收,迅速補充體能。
⑶頭暈惡心時:這時飲糖分高的水,可提高血糖增強抗病能力。
⑷糖尿病低血糖時:由于過分控制糖分攝取而出現低血糖導致的休克癥狀時,飲糖水或其他甜性飲料,可使患者度過危機。
⑸嘔吐或腹瀉時:這時病人腸胃功能紊亂,有脫水癥狀,如喝一些鹽糖水,有利于腸胃功能的恢復。
③何時吃甜食不利健康
有些時候吃甜食對身體不利。如飽餐以后吃甜食最易使體重增加,且過多的糖會刺激胰島素分泌,易誘發糖尿病。睡前、飯前,將甜食當作每日的常規食品,都可導致牙病、食欲下降和發胖。
3、酸
①中醫講“酸生肝”。酸味有斂汗、止汗、止瀉、澀精、收縮小便等作用,像烏梅、山萸肉、石榴等;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
②以酸味為主的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4、苦
①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有清熱、瀉火、燥濕、降氣、解毒等作用,像桔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苦味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苦瓜,常吃能治療水腫病。
②吃苦藥配甜食 藥效盡失 。
?為什么呢?
⑴藥的化學成分比較復雜,糖特別是紅糖含有較多鐵、鈣等元素和雜質,一旦中藥中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與之相合,就會起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繼而混濁、沉淀。這不僅影響藥效,而且危害健康。
⑵有些藥必須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腺的分泌,才能發揮出療效。若加糖,則失去了這種作用,也達不到治療效果。
⑶糖可以干擾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吸收,抑制某些退熱藥的藥效,降解某些藥物的有效成分,如馬錢子極苦,加糖就會降低藥效。
5、辣
①中醫認為,辣入肺。辛味有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②你適合吃辣椒嗎?
⑴熱性病、潰瘍病、慢性胃腸病、痔瘡、皮炎、結核、慢性支氣管炎及高血壓等疾病的人,不宜大量食用辣椒。 ?
⑵瘦人不宜多吃辣椒。從中醫角度講,瘦人多屬陰虛和熱性體質,所謂“瘦人多火”即指虛心。這一類人常常表現為咽干、口苦、眼部充血、頭重腳輕、煩躁易怒,如果多吃辣椒不僅會使上述癥狀加重,而且容易導致出血、過敏和炎癥,嚴重時還會發生瘡癰感染等。
⑶甲亢患者不宜食辣椒。甲亢患者常常處在高度興奮狀態,故不宜吃辣椒等強烈刺激性食物。又因甲亢患者本來就容易心動過速,食用辣椒后會使心跳加快,加重癥狀。 ?
⑷腎炎患者不宜食用辣椒。研究證明,像辣椒這一類含刺激性成分的食品和各種辛辣調味品(如蔥、姜、蒜、咖喱、芥末、胡椒)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其辛辣成分常常要通過腎臟排泄,而這些辛辣成分對腎臟實質細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嚴重時會影響到腎臟功能。
③因為辣椒屬于辛辣食品,以下幾種人要少吃或不吃,以免病情加重。
⑴痔瘡患者
痔瘡患者如果大量食用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會刺激胃腸道,使痔瘡疼痛加劇,甚至導致出血等癥狀,痔瘡患者應多飲水,多吃水果,少吃或不食辣椒。
⑵有眼病者
紅眼病、角膜炎等眼病患者吃辣椒會加重眼病。在治療過程中,大量食用辣椒、生姜、大蒜、胡椒、芥末等辛辣食品,也會影響療效。
⑶慢性膽囊炎患者
患有慢性膽囊炎者應忌食辣椒、白酒、芥末等辛辣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均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易造成膽囊收縮、誘發膽絞痛。
⑷腸胃功能不佳者
吃辣椒雖能增進食欲,但腸胃功能不佳者食用辣椒,會使胃腸黏膜產生炎癥,應忌食辣椒。
⑸熱癥者
有發熱、便秘、鼻血、口干舌燥、咽喉腫痛等熱癥者,吃辣會加重癥狀。
⑹產婦
產婦在產后一周內,吃辣椒不但使自己“上火”,出現大便秘結等癥狀,而且還會影響嬰兒,使嬰兒內熱加重。
⑺口腔潰瘍者
患者口腔對咸、辣、酸、苦等味道敏感,吃辣椒會加重疼痛。
以上這些患者尤應注意不食辣。其實,正常人吃辣也應有度,應根據自己的進食能力量力而行,否則吃的時候過癮了,身體健康卻受到不良影響。 ? ?
6、咸
①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咸入腎”,咸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嘔吐、腹瀉、大汗之后宜喝適量淡鹽水,以保持正常代謝。
②過咸飲食與胃癌“零距離”
過咸食物是胃癌發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英國和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愛吃過咸食物的人患胃癌的危險是其他人的兩倍。
人在吃入過量的高鹽食物后,胃內容物滲透壓增高,這對胃黏膜可造成直接損害。動物實驗表明,當給大白鼠喂12%~20%濃度的食鹽水后,鼠的胃黏膜發生了廣泛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出血和壞死。
③高鹽食物令胃黏膜充血糜爛
高鹽食物還能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而前列腺素E能提高胃黏膜抵抗力。這樣就使胃黏膜易受損害而產生胃炎或潰瘍。
④高鹽食物中含大量硝酸鹽
同時,高鹽及鹽漬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容易形成具有極強致癌作用的亞硝酸胺。
因此,人們進食宜清淡,每日攝入的食鹽量應控制在5~6克,最多不能超過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