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顧了一下《奇葩說》第四季的比賽,剛好看到一個辯題:當你的生活被工作填滿時,該不該辭職?
支持辭職的正方辯手全程再打感情牌,說我們應該自己的生活,應該分配一些時間給家人朋友,給那些更重要的事。
不支持辭職的反方辯手則極力去說明,能將生活填滿的工作是我們自愿去做的工作,工作使我們快樂,使我們成長,讓我們找到使命感和價值。
說到底,這是兩種價值觀的辯論,沒有對與錯,只有個人選擇的不同。
我遇到過很多到處飄蕩的人,自由職業者,游歷各個國家,見識和經歷都比常人更豐富。也遇到過從畢業那天起,就對滿滿當當的工作甘之若飴的人,在工作中他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未來的道路,和理想的生活。
對于已經找到使命和自我價值的人來說,這個命題沒有太大意義,因為無論辭不辭職,都在他們個人的掌控之中,他們明白自己要什么。
而對于大多數的我們,還在徘徊迷茫的人來說,它還真是一個question 。
辭職以后,你的下一份工作一定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了嗎?
站在長遠的角度看,辭職一時爽,而該經歷的痛苦階段一點兒也不會少。
生活被工作占滿的原因一般是:1. 自己不在核心職位,只能做打雜的活兒。2. 想賺更多的錢。3. 上司是傻叉,公司制度混亂。
如果是前兩點,這是內在原因,和環境無關。有人可樂意加班到凌晨,為了縮短自我成長的時間,有人拼命努力,只想早點實現財務自由,那么無論你辭職幾次,基本上還是會面臨同樣工作繁忙的問題。
如果是第三點,沒話說,果斷辭職。
一個有成長欲望的人,希望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一定會經歷一個階段,那就是工作占據了大量的時間,量變引起質變,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對于這樣的人,你給他“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他都不屑,因為他在意的是,十年以后,那些潛心工作的人在什么段位,而自己又在什么段位?這個社會的規則決定了,不會讓我們輕輕松松地獲得財富和資源,總要付出些什么。
被工作占滿和被無聊占滿,哪個更好?
辯論開始前,李宇春說,她雖然工作忙碌沒有個人空間,但是不會辭職,因為她曾聽川久保玲說,如果你去休息一段時間再回到工作,不會做的更好。
聽到這兒,我狂點頭,因為我太了解這種感受了。
很多人抱著辭職去休息一段時間,考慮清楚了再進入職場,給自己一個喘氣的機會。對于生活來說,這當然比較瀟灑,但是對于職業發展來說,這很致命。
如果沒有特定的事情要去做,如果只是辭職去旅行,那么很快就會感覺到“無聊”。朋友們和你不在一個頻率里,職業感也會降低很多,這時你會懷念在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
我們都太害怕無聊了,寧愿被工作占滿,也不要被無聊占滿。
學會平衡生活工作,比辭職更有效果。
辭職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成長才是。
讓自己擁有say no的實力,實現財務自由,擁有捍衛不動的社會生存能力,學會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找到樂趣。
這樣的你,才會解決“生活被工作填滿該怎么辦”的問題,才會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