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不應該辭職。
我們思考一下啊,那些在琢磨“生活被工作填滿要不要辭職”這個問題的人,很明顯,他們沒有被工作填滿嘛。要是工作填滿了他們的生活,他們哪有時間去想這個問題哦。
所以,即便是他們使用了“填滿”這個詞,他們潛意識也在承認一件事:工作是不會被生活100%填滿的。
換句話說,對某些人來說,工作占據(jù)生活的70%就是填滿;對另一些人來說,工作占據(jù)生活的80%就是填滿;對其他人來說,工作占據(jù)生活的90%就是填滿。
所以,你看,工作把生活填滿,有程度之分。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工作強度。
好,你說,我就是忍受不了這個工作強度。
我們假設(shè),你的工作強度處在70%。現(xiàn)在,你忍受不了這70%的工作強度,你辭職了。那么,你是不是,絕對不會嘗試70%以上的工作強度。也就是說,你只能處在70%一下,對吧。
好,這時候,你找了一個65%強度的工作,然后你發(fā)現(xiàn),我的生活又被工作填滿了,我得辭職!然后,你又找了一個強度為60的工作。
然后呢?再然后呢?
你在不斷地降低對自己的標準。
我們說,在這個社會,不進步,就等于后退。你TM現(xiàn)在竟然還選擇主動后退了?(唉,加兩句臟話進去還蠻順口的。我果然是看奇葩說看多了嗎?)
其實,不管我們做什么事,不只是工作哦,我們都得考慮一件事情,就是時間的使用效率。由于我們的時間量是一樣的,每人每天24小時嘛,所以,在單位時間內(nèi),效率越大,收益才越大,不是嗎?
羅振宇講過這么一個故事,有個北京開車的司機,他賺的比其他司機平均要賺的多。羅振宇就問這個司機,說,你是怎么做到的?
司機回答說,我啊,我和其他人開車路線不太一樣。他們都是走最近的路線,這樣雖然省油,但是一定會堵車啊。我就跟我的乘客說,內(nèi)環(huán)太堵了,我走外環(huán)可以嗎?外環(huán)的話,能夠更快速的到目的地呢。而且,繞路的費用不用你出,訂單上面標明的是多少,那就是多少。
羅振宇又問司機,繞路的話,你不就賠錢了嗎,你怎么還比別人賺的多叻?
司機說,我啊,我關(guān)注的不是油耗,我重視的是單位時間內(nèi)創(chuàng)造的收益。其他司機可能省了油錢,但是他們接一單的時間,可能就夠我接兩單的了。我用兩單的錢去補上繞路的差價,其實賺的比其他司機還要多。
所以,你看,當你感覺生活被工作填滿的時候,你要思考的不應該是要不要辭職,而是,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再來,你說,哎呀,我的生活被工作填滿了,我要辭職。可你想過沒有,工作不等于上班啊。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你怎么會以為,工作就是上班呢。
你是不是忽略掉了一個正在新興的龐大群體啊。
2015年,“自由職業(yè)者”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的職業(yè)。隨著我國第三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自由職業(yè)者的數(shù)量也在逐日增加。領(lǐng)英發(fā)布的《中國自由職業(yè)者報告》預計,到2020年,自由職業(yè)者人數(shù)將占總勞動力的43%。
如果一定要評判哪一種職業(yè)者的生活是容易被工作填滿的,我會有兩個答案:
第一,創(chuàng)業(yè)者。
第二,自由職業(yè)者。
對吧,他們是最容易用工作填滿生活的人。請問,他們應該辭職嗎?甚至,別說應不應該了,他們就是不能辭職。
創(chuàng)業(yè)者辭職?這是什么創(chuàng)業(yè)者!
自由職業(yè)者辭職?因為工作被生活填滿,所以,不做自由職業(yè)者,去“上班”找空閑嗎?
這個道理,說不過去。這是第二點。
我們再看第三點。請你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個時代,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價值的是什么?
從農(nóng)業(yè)文明進入工業(yè)文明,到現(xiàn)在的信息時代,我們走了幾千年前。好不容易,我們幾乎不用再討論吃飽穿暖這件事情,好不容易,我們進入了一個時代,我們可以活得更體面一點。也就是,我們不再追求物質(zhì)文明,我們已經(jīng)有能力重視精神文明了。
在這個精神文明的時代里,請問,一個人的價值怎么體現(xiàn)?難道是愛情嗎?難道是豐衣足食嗎?難道是娛樂至死嗎?
又,在這個精神文明的是代理,一個人的價值,難道不應該是你的“作品”嗎?作品怎么來的?工作嘍。
羅振宇還講了一個故事。他說自己有一天啊,陪著朋友去買二手別墅。盡管是二手別墅啊,可在北京的地界,動輒還是上千萬。
他們敲了敲主人家的門,打開門的是女主人。當時上午10點多了。女主人蓬頭垢面,還沒梳洗。房子里的裝修呢,一看就是那種暴發(fā)戶的感覺,沒有品味。
他說,中國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有錢人啊,有錢的富豪、富太太。可是,像他們那樣,上午十點了,迎接客人,竟然毫無準備,還是蓬頭垢面,像他們那樣生活在一個沒有品位的地方。
有錢有閑,不用工作。但又怎么樣呢?
這種生活,我不羨慕。
前兩天聽伍佰的歌,有條留言還挺扎心的:
小時候,一直想做一個伍佰那樣的人。長大以后,做到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