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早晨兒子寫寒假作業,抄寫一首唐代虞世南寫的古詩《蟬》,突然問起我有沒有捉過蟬我哈哈大笑起來,就給兒子講起了小時候捉蟬的事情來,那時候一到放暑假,村子里的伙伴們就都開始捉蟬,以捉蟬為樂事,甚至比賽誰捉的蟬多,有時候為了捉住一只蟬,要爬上很高的樹,那時農村的男孩子沒有誰不會爬樹,可是爬到樹上,兩腿夾住樹干,一手摟住樹干,正要用另一只手捂住停在樹上的蟬時,蟬突然警覺發現了,翅膀一張,就飛走了,這時候那種懊惱之情是可想而知的,急忙下樹,撒開腿就追,跑的上氣不接下氣,邊跑還心里犯嘀咕,是不是剛才的捉蟬的動作不敏捷,不到位,才讓蟬飛脫了,還在心里較勁,這次一定要捉住,由此往復,在一次次的捉蟬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女孩子可沒有這么輕松了,她們還要撿拾蟬殼,不高的樹枝上的或者草叢里的蟬殼她們就自己撿了,高處的她們夠不著,還是要求助于我們還爬樹的男孩子,一個暑假下來,女孩子們撿拾一二十斤的蟬殼是不成問題的,因為那時候聽大人們說蟬殼是一種中藥,而且鎮子上有專門收蟬殼的藥鋪子,女孩子們在開學前就把她們撿拾的蟬殼拿去賣錢了·····兒子聽完我講的故事就默默的不做聲了,我想他是在想象我們那時候的童年吧,兒子他們這一代人已經沒有了我們那時候的記憶了。而我卻陷入了另一種思考里去了······
? ? ? ? 蟬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生物了,每年到了盛夏時節,它們便會鳴叫之聲四起。從一枚卵變成飛鳴的蟬,這個過程也是非常奇妙的,蟬早年產下的卵會孵化成幼蟲,幼蟲鉆入土壤中,以吸食植物根莖的汁液為生。幼蟲成熟后,爬到地面,脫去自己金色的的外殼,羽化為我們所見到的長有雙翼的蟬了。古人在看到這一變化之后,經過文學的加工就有了一個成語“金蟬脫殼”,比喻用計謀脫身而又留下假象,使對方不能及時發現,從而成功的逃脫自己。這一成語最早出自元代施惠《幽閨記·文物同盟》:“曾記得兵書上有個金蟬脫殼之計,不免將身上紅錦戰袍掛在這枯樁上;翻身跳過墻去。”。 蟬的翅膀非常薄而又透明,人們看到生活中像絲織品一樣的物品時就用薄如蟬翼來比喻一下,也形容一樣東西或事物很單薄、很脆弱,不堪一擊。
? ? ? ? 蟬這一生物在我們的漢語文化里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蟬到了深秋時節,就不再有高昂的聲音了,一聲都不響了,人們看到蟬的這一現象,又在生活中看到有的人因為種種原因或因為害怕或因為顧慮而不敢發聲或者說話,就把這種行為與蟬的習性聯系起來,由此而又產生了一個成語叫做“噤若寒蟬”,這一成語最早出自于宋代張守《題鎖樹諫圖后》:“嘗怪士處明時;事賢主;履高位;噤如寒蟬;或至導諛以誤國。”。
? ? ? 蟬有時候也是別人口中的美食,古人看到有一只蟬飛落在樹蔭枝條上,卻被身后的螳螂發現,螳螂伺機而動打算享受這一頓美餐,正當螳螂用它肌肉發達的雙臂擒拿住蟬時,不知何時在螳螂的身后就來了一只捕食它們的黃雀。在生活中有的人只看到眼前有利可圖,卻不知道禍害就在后面,人們又把這兩種現象聯系起來,于是又產生了一個與蟬有關的成語,叫做“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一成語最早出自于《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一雀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 ? ? ? 蟬的殼,蟬的翅膀,蟬的生活習性等都成了人們用來引以為喻的載體,甚至蟬的針吻,比如說成語“蟹匡蟬緌”,就用來比喻名是實非兩不相干的事情,最早出自于《禮記·檀弓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者,聞子皋將為成宰,遂為衰。成子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皋為之衰’”。“緌”就是指蟬的針吻。因為蟬在夏季太常見了,這一角色自然而然的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中,拿來比喻或者形容也很切貼,而且還非常形象,甚至進去了畫家作畫的題材中,甚至進入了詩人的詩作里,就一點都不奇怪了。比如今天要看到的一首唐詩就是借蟬來托物寓意的,他就是虞世南的名作《蟬》,閑話不說了,先來賞析這首詩吧。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注釋】
①緌(ruí):唐代的一種帽子,結在頜下面帽帶的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帽帶,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
②流響:蟬連綿不斷的高昂的鳴叫聲。
【譯文】
? ? ? ? 蟬垂著觸須飲著清清的露水,連綿不絕的長鳴聲從疏朗的梧桐樹中傳來。
? ? ? ? 因為蟬棲居在高大的梧桐樹上的緣故,所以蟬發出的鳴叫聲自然清遠悠長,這聲音并不是因為借助了秋風的傳送。
【賞析】
? ? ? ? 這是一首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的小詩,是唐代詩人所做的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這首詩別出心裁的寫法,深遠的寓意,歷來為后世所稱道,詩人以蟬比喻君子,這首詩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垂緌”,蟬的生活習性“飲清露”,實際上詩中處處都包含著比興的象征意義:
一,“飲清露”,寫蟬只喝露水為生,寓意君子的清高。
二,“流響”是寫蟬的鳴叫聲清遠悠長,寓意著君子的德與馨,高標與逸世的風韻。
三,“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暗示君子品格高遠,無需憑借外部力量的幫助,自然能夠美名遠揚,表達了詩人對于高潔品格的向往與追求。
【詠蟬之來歷】
? ? ? ? 古人認為蟬性高潔,漢代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載:“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意思是蟬在最后脫殼羽化成為成蟲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濁水之中,等脫殼羽化為蟬時,飛到高高的樹上,只飲露水,可謂出污泥而不染。由于蟬的這一美德與品性,所以古人十分贊美蟬。由于古人的認識不足,或者因為古人迷信的原因吧。認為蟬能在土里面生活,又能出土金蟬脫殼,就覺得很神奇。所以從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形象來表達人能重生。也是古人的一種美好寓意吧,如將用玉石磨制成蟬放于逝者口中,成語中稱作“蟬形玉含”。(開頭文中沒有提及,就是為了在這里提及。)寓意精神不死,再生復活。而把用玉石制成的蟬佩帶在身上,則表示高潔的品性。
? ? ? 古人有佩玉的習慣因此。孔子曾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周禮·玉藻》中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結佩,右設佩。居則設佩,朝則結佩。齊則綪結佩。而爵鞸。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蟬的形象與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密切,所以蟬的形象不管是以佩玉的形式出現,還是出現在畫作里,還是出現在文學作品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賞析詠物詩小字典】
? ? ? ? 詠物詩就是托物言志或者詠物抒情的詩歌,這類詩是以客觀事物為描寫對象,并在描寫中興嘆,詠嘆,以體現作者思想或者人文情懷。詠物詩中所詠的“物”往往是作者的自身情況與際遇,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要么流露出詩人的人生態度,要么寄托詩人的美好愿望,要么包含詩人生活的哲理,要么表達詩人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歡詠物,詠物詩在古代文學傳統中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占有一席之地,到了唐代更加展現出了蔚為大觀的景象,賀知章的《詠柳》已經家喻戶曉,就是現在幼兒園的小孩子都可以吟誦。
【作者簡介】
? ? ? ? 虞世南(生于南北朝時期南朝后梁大定四年公元558年——卒于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是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善書法,虞世南博聞強識,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時的“十八學士”之一,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多識,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為表彰功臣,命畫師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圖于凌煙閣,仿真人大小作畫,虞世南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