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又妥妥的快要趕不上班車了,出門的時候順帶叫了輛快車。今天的電梯有點慢,剛走進電梯司機就打電話過來,我說馬上下去,到了車上我讓他掉頭并讓他幫忙加急趕時間。
這會司機不太高興的說了句:“你這話我聽了就不舒服了,我車到了讓我在這里等,現在又要我加急。”事實上我并沒有超出平臺給的等待時間,看到司機的情緒我沒有選擇退縮,直接懟回去:“我剛才是因為在等電梯,如果不趕時間我干嘛打車?”
車廂里一時陷入沉默,接著就是司機加大馬力行駛,最終我是趕上班車了,下車的時候他也禮貌的提醒我帶好行李,我依然給了他五顆星好評。
早上的這段小插曲讓我察覺到雙方情緒下的邊界感,我們要敢于去劃清邊界感,在合理范圍內我們沒有義務去消化別人的情緒,合理去表達你的訴求,即使有沖突其結果也不一定是壞事。
你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
你總是控制不住“指點”別人的生活”?
你是不是犯了“人際邊界感”不清的問題?
生活中很多不愉快,其實都來源于邊界感缺失。
邊界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而家庭很少有邊界感,人們總是關心別人的生活多過自己的生活。
父母以“我都是為你好”干涉子女的婚姻家庭;
夫妻以愛之名看彼此的手機和交友情況;
親朋好友以關心為由打聽他人的工資、婚戀等隱私······
作為父母,作為朋友學習保持適當的邊界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很多人“邊界感”不清,常常會把所謂“應該”的責任壓著自己。比如《歡樂頌》里面的樊勝美一家就是邊界感不清的人,但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常有的。
她的父母,哥哥只會不斷地向她索取,讓她收拾殘局,而沒想到她也只是一個普通的HR職員,給她帶來的壓力已經不是她的能力范圍內可以承受的,讓她的生活喘不過氣來,總要犧牲自己的需要去滿足家人無休止的索取,這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邊界模糊。
反觀安迪和曲筱綃就是邊界感擰的清的人,生活就會更輕松快樂。
我以前也是那種特別愛管“閑事”的人,比如愛管父母的事情、弟妹的事情。然而其實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個人只要負責好自己的就可以了,雖然覺得有點淡漠,但是邊界感不清晰的人,于人、于己,都是一種負擔。
許多問題,都源于“邊界不清”。
分清你是你,我是我。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周國平曾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在親密的親子關系中,越是要有清晰的界限。
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由于對孩子的愛和親密,而模糊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有的界限。
父母懂得守住自己言行的邊界,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人格獨立、健全、身心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