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筆記:王陽明《傳習錄》(36)】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 ? ? 陸澄錄【12】

【原文】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①。仙家說嬰兒亦善譬②。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③,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④上養來。后儒不明格物之說,見圣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注釋]

①盈科而進 :語出《孟子·離婁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盈,滿;科,坎。比喻循序漸進。

②嬰兒:語出《老子》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又見《老子》第二十章:“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意同結圣胎。

③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語出《中庸》:“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為天地各安其位,萬物滋生繁育。

④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見《中庸》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譯文]

陸澄問:“知識得不到長進,怎么辦?”

先生說:“做學問必須有基礎,必須從基礎上下工夫,循序漸進,才能有進步。道家用嬰兒打比方,說得非常精辟。嬰兒在母腹中時純粹是一團氣,有什么知識?出生后,方能啼哭,爾后會笑,后來又能認識父母兄弟,逐漸能站、能走、能拿、能背,最后天下的事無所不能。這都是精氣神日漸充足,筋骨力氣漸強,智慧日漸提高的結果,而不是自出娘胎之日起就琢磨知識的緣故。所以學習必須從基礎上來進步。圣人達到了“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程度,也不過是從“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上慢慢培養起來的。后世儒生不理解格物的學說,看到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于是就想要在剛開始時就學會所有的學問,哪里有這種道理!”

先生又說:“學子立志用功,就如同種樹。剛開始只有根芽還沒長出樹干來,等長出了樹干還沒長枝,長了樹枝之后長葉子,葉子長好后開花、結果。剛種上樹根時,你只管培土灌溉,不要想著生枝、長葉、開花、結果。空想那些有什么用?只要不忘了培土灌溉的功夫,何愁沒有枝葉和花果?”

[解讀]

陸澄問:“知識總是沒有長進,怎么辦?”

這個問題,恐怕好多讀者都有共鳴,現代人更是知識焦慮癥,總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到處去學,總怕自己落伍了。

王陽明在這里談到立志與用功的問題,他認為,立志與為此做出努力是一致的,要為實現志向不斷勤勤懇懇地做一切應當做的事,好的結果自然就會得到。這就如孟子所說的:“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在王陽明看來,知識的長進和志向的實現,如同作物生長一樣,是一個自然有序的過程,必須循序漸進、漸積而前,然后才能通達。

王陽明說的盈科而進,出自《孟子 離婁上》: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徐子,就是徐辟,孟子的弟子,徐辟問老師:“孔子數次稱贊水,老是贊嘆:‘水哉!水哉!’這孔子到底覺得水有什么可取之處呢?”

孟子說,原泉混混,原泉,是有源之水,混混,讀著滾滾,水涌出的樣子。那有源之水,滾滾流出,晝夜不停。盈科而后進,科,是坎,把溝坎注滿,再繼續往下流,漸進而流入江河,注入大海。有本有源的事物,就是這樣子。孔子就取它這一點罷了。假如沒有本源,就像那七八月間的驟雨,一下起來,嘩啦嘩啦,大小溝渠都滿了,但是一會兒就干涸了。所以名聲超過了實際的,君子引以為恥。

學習的進步是循序漸進的,也就是像水一樣“盈科而進”。

學習是耕耘栽培,不是狩獵采集。學習最大的毛病是學得太多,碎片化的到處去學枝葉花果,搞成了狩獵采集,所以沒有根。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而是不學!借用孔子的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是有用就學,而是可學可不學的都不學,不看,不聽,不說,不動,才能修養自己的本原,才能集中大塊時間學習自己真正要學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