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傳習錄》【29】

2016-12-25 華杉

心學就是《學習學》:學習是耕耘栽培,不是狩獵采集。學習最大的毛病是學得太多,碎片化地到處去學枝葉花果,搞成了狩獵采集,所以沒有根。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而是不學!不是有用的就學,而是可學可不學的都不學,不看,不聽,不說,不動,才能修養自己的本原,才能集中大塊時間學習自己真正要學的。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后儒不明格物之說,見圣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陸澄問:“知識總是沒有長進,怎么辦?”

這個問題,恐怕好多讀者都有共鳴,現代人更是知識焦慮癥,總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到處去學,總怕自己落伍了。

王陽明就說:“為學必須有個本原,在本原上下功夫,漸漸地盈科而進。”

盈科而進,出自《孟子 離婁上》: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徐子,就是徐辟,孟子的弟子,徐辟問老師:“孔子數次稱贊水,老是贊嘆:‘水哉!水哉!’這孔子到底覺得水有什么可取之處呢?”

孟子說,原泉混混,原泉,是有源之水,混混,讀著滾滾,水涌出的樣子。那有源之水,滾滾流出,晝夜不停。盈科而后進,科,是坎,把溝坎注滿,再繼續往下流,漸進而流入江河,注入大海。有本有源的事物,就是這樣子。孔子就取它這一點罷了。假如沒有本源,就像那七八月間的驟雨,一下起來,嘩啦嘩啦,大小溝渠都滿了,但是一會兒就干涸了。所以名聲超過了實際的,君子引以為恥。

王陽明說的本原,還是他的致良知之說,是良知良能。他接著說:“道家講嬰兒,比喻也很精彩,說嬰兒在母腹中的時候,只是一團氣血,有什么知識?出胎之后,才能啼哭,再往后能笑,又往后能認識父母兄弟,能站立,能行走,能拿東西,能負重,最終天下之事都能做。這個過程是自然發生的,都是因為他精氣日足,聰明日開,并不是他一出生的時候,就開始研究后面這些事怎么做。

“所以說,學習是有個本原,圣人到了‘位天地,育萬物’的境界,也只是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出來的。后儒不懂得格物的道理,看見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想在初學時就一件件全學會,豈有此理!”

這圣人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還是陸九淵那句話:“我在那無事時,只是一個無知無能的人,一旦到那有事事,便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他不是所有的事都學過,而是依靠常識,發揮本能,是良知良能,是心如明鏡,物來心照,了了分明,沒碰到時不去想它,碰到時自然就會。

位天地,育萬物。還是出自《中庸》,前面講過的那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圣人達到中和的境界,則與天同德,天、地、人三合一,能使天地各安其位,能厚德載物,使萬物生長繁育。

天地人有什么關系呢,就是一體的關系,比如霧霾,那就是人欲之霾,藍天白云,就是天理,霧霾污染,就是人欲。存天理,滅人欲,霧霾就沒了。工廠老板為了賺錢,他就黑心排放。城里的人深受其害,切齒痛恨,破口大罵,但他并不因此離開那城市,因為他也是賺錢重要,所以加害者和受害者,都沒區別。

王陽明又說:“立志用功,就比如種樹。開始的時候,生根發芽,還沒有樹干;等到有了樹干,還沒有樹枝;樹枝之后,才有樹葉,然后有花,有果實。在開始種樹的時候,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想那樹枝的事,不要想那葉子的事,不要想那開花的事,不要想那結果的事。空想有什么意義呢?只要不忘栽培灌溉,還怕沒有果實嗎?”

學習是耕耘栽培,不是狩獵采集。學習最大的毛病是學得太多,碎片化地到處去學枝葉花果,搞成了狩獵采集,所以沒有根。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而是不學!借用孔子的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是有用就學,而是可學可不學的都不學,不看,不聽,不說,不動,才能修養自己的本原,才能集中大塊時間學習自己真正要學的。

如果總是擔心自己這也不會,那也不會,以后怎么辦?有一句話:留點東西給別人會吧!別人也要吃飯啊!都給你會了,別人還怎么活?我們不是要別人會的我會,別人不會的我也會;而是別人會的我不會,我會的別人不會,這才是和諧社會。

這就是《學習學》,要學習,先學《學習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