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申奧成功的時候項目實習生正好點開了在線直播(請不要問上班時間怎么會這么正好!謝謝!)于是我這么不關心時事的人竟然第一時間關注了冬奧會。2022年,7年之后的未來,好久遠以后的事情。可是突然想起,曾經我覺得奧運會也是遙不可及。2008年,好像恰好過去了7年,而申奧成功,2001年,恰好也是在那之前的7年。兩場奧運分了我四個相隔七年時點。
2001年,我11歲。我小時候是個乖到不太有存在感的小姑娘,平時住寄宿學校,交流范圍就到宿舍的幾個小伙伴,每天從早到晚混在一起。放假的時候王老師就在家陪我打游戲,看各種連續劇,教我上網聊天。大人們有若干朋友,都住一個院子,夏天沒事就跑一處去,王老師打麻將打一宿,媽媽聊天聊半宿,我就最開心這個時候可以打電腦游戲打到凌晨。其實好多事情記不得了,申奧成功卻是為數不多印象深刻的晚上,大人們興奮地帶著幾個孩子跑到院外馬路上看煙火。雖然那個時候并不懂到底發生了什么。
2008年,我18歲。剛剛高考完的那個暑假是我最肆無忌憚的一場青春。每天睡起來吃,玩,聚會,我們在比格家二層的露臺燒烤,聽著歌吹著風淡逼。那時候我還不喝酒,不懂做飯,連自己打車回家都做不到,每天咣嘰咣嘰從51路終點站坐到終點站,沒什么煩心事,最糾纏的無非也就是感情那點你來我往,總覺得青春就大抵如此了。比格特喜歡騎車,搞到幾張奧運自行車比賽的票帶我去看。規則我是不懂,據他說有個中國的運動員從看臺走過,剛剛喊得可歡實的觀眾無人理睬。看來大家也都不是太懂。
2015年,我馬上25歲了。自己在外面租了一個小房間,開始了一份忙季每天一坐就坐到夜里的底稿狗的工作,下班回家一個人看書做飯寫東西。小學上廁所都要約的幾個小伙伴現在一個在英國,一個在美國,一個在德國,一個在比利時。父母和父母那些最好的朋友們紛紛搬離了大院,分散在北京各個郊區。曾經讓我覺得那就是青春的同學們,即使在同一個城市的,有些也再沒見過,大家只是說說“什么時候聚聚”。過兩天,比格就走了兩周年了。
2022年,我大概會是32歲吧,不知又會是一副什么樣的情景。
今天晚上回來花三個小時看了《56up》。導演跟蹤了一群人,每隔七年拍攝他們七天,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然后剪輯做成了合集。知道這部影片是朋友圈有個熱點文,大致意思就是寒門難出貴子:貴族家的小孩一如既往地當上了律師,窮人出身的小孩就各種開出租做苦力,還有些人看出有錢人家就是身材保持好或者有錢人家不會要好幾個孩子。或許導演的初衷就是這個,想看看社會階層的變化到底是什么樣。
可我卻不可抑制地去看那些經歷,他們隨著時間的那些改變。二十一歲那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I don't know.”五十六歲的時候,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Iam lucky.”有個童年家庭離異的姑娘二十出頭的時候一口一口抽著煙說我想我不會去結婚,二十結束的時候遇到一個改變她一生的男人,結婚,有了兩個小孩,人舒展而放松。看到她的時候,我真的覺得挺開心。不管是什么網文里寫的什么階級,有錢的沒錢的,慢慢都活輕松了。有錢的也不是沒事炫炫富,沒錢的也享受著平和的家庭生活,離婚的也有再結婚遇到真愛的,也有還在等待也相信有那么一個人的。都是生活。平平淡淡的生活。對每個個體來說,他們并沒有在比什么,真的非要說是階級,引出來我們的未來早已定了的反而是一邊的看客。
生活里大概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在這樣的時間軸里,能一起經過那些事情顯得彌足珍貴。挺開心最近的一段時間能有人跟我一起成長。不知道七年以后我會是什么樣,我們都會是什么樣。但是有人可以一起分享,一起成長,一起走這段路,真的很幸運。
A.W. 2015年七月最后一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