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林丹出軌的新聞占據各大頭條,好男人的人設瞬間破滅,網友紛紛表示,又再也不相信愛情了。特叔覺得,這年代連好男人都靠不住,還不如靠自己,給自己買一份永遠不會背叛自己的保障。那么,最近火熱的網絡互助和相互保險又可靠么?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來了解網絡互助是什么,相互保險又是什么?今天特叔就來科普一下。
網絡互助是一種原始保險形態與互聯網結合,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撮合功能,會員之間通過協議承諾承擔彼此的風險損失,“一人患病,眾人均攤”,為了避免了個體負擔過重,約定單次互助金不超過若干元,并規避了償付能力問題。
相互保險,指具有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的單位或個人,通過訂立合同成為會員,并繳納保費形成互助基金,由該基金對合同約定的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活動。相互保險是參與互助保險的投保人相互之間的一種保障關系,它以互相幫助為目的,實行“共享收益,共攤風險”。
網絡互助是一種社會信用契約,為非營利性質。
網絡互助產品的本質是社會信用契約,具有民事能力的人自愿地按準則履行相同的義務,同時也享受平等的權利。網絡互助具有非營利性的特點,是以公益為基本屬性。網絡互助用湊份子的方式,互助金采用全員攤銷的方式,體現的是風雨共擔的互助精神,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讓自己有了一份保障。讓每個人都成為公益天使,而同時又是網絡互助保障的平臺受益者。
相互保險則是保險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典型的商業行為。
相互保險是國際認可的主流保險產品,是保險公司的一種重要模式,是典型的商業行為。相互保險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將保費收納之后,會用于各種投資經營行為來獲得最大化收益,以實現資產增值。投保人既可以把購買保險作為避險保障,也可以當作是理財投資獲得收益。
國內的相互保險尚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任何相互保險產品都必須獲得保監會的審批許可。今年6月22日,保監會正式批準籌建信美相互人壽保險社、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和匯友建工財產相互保險社,開啟了相互保險在中國的探索歷程。
從互助范圍看,網絡互助的范圍比相互保險更廣更靈活。長期以來,我國醫保覆蓋不足,商保保費又較高,偏遠地區居民、農民等低收入人群及一些小微企業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撐加入高門檻的商業保險,但社會對保障的需求一直存在。網絡互助平臺能真正做到“在疾病面前的人人平等”。其意義就在于把原來傳統的金融保險機構無法顧及的人群,特別是一些低收入人士,納入保障范圍,實現真正的“普”與“惠”。而相互保險是一群有共同要求和面臨同樣風險的的人自愿組織起來的,互助的只是同類人群,無論人數多少、保障風險的概率高低,只要大家都認同承保、理賠的標準,就可以運行。
網絡互助是在事件發生后會員基于契約集體為受助者匯集醫療費用,受助非常明確,采用“后定價”模式,相對于保險產品是根據生命表精算研發,網絡互助的“事后定價”則完全消除了“死差”--互助金100%用于“賠付”。例如網絡互助平臺有成員30萬人加入抗癌計劃,成員李某患癌需要醫藥費,經過互助平臺的風險評估,決定對李某匯集30萬的互助金。那么,該計劃的每個成員都將參與本事件互助,根據該計劃的會員人數,則每人均攤金額為1元。
相互保險需要投保人先付費購買相關保險產品,形成基金池。一旦出現疾病或意外,相互保險公司按照保單對投保人進行理賠。
在國內,網絡互助和相互保險都是新生事物,目的在于幫助個體抵抗大病等重大風險。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無論是網絡互助還是相互保險都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相信這里面會誕生很多新的模式,新的公司。無論怎么變化,兩者都是各有所長,特叔相信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它們將和社會保障、和企業的自保險體系一道構成完整的保障體系,互為補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