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培訓,幸運地零距離聆聽溫儒敏教授的《語文老師要當“讀書種子”》,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閱讀的迫切與重要。
部編本教材將課外閱讀納入了課程計劃,課外閱讀成了語文的半壁江山,與課內閱讀、寫作三分天下。新教材將課外閱讀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擔任九年級語文多年,研究近幾年的河南省語文中考試卷發現,對名著的考查也由簡單的知識點記憶到側重思辨和閱讀體驗的考查,難度大大增加,沒有細致讀過書的同學,很難拿分。中考對于學生的要求,倒逼著語文老師讀書。試想,如果語文老師不讀書,我們拿什么去指導學生閱讀?所以,對于語文老師而言,讀書是一種責任。
曾讀過陳日亮老師的《我即語文》一書,陳老師的思想和溫儒敏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一個稱職的語文老師,不應該只是一個勤于教書,能夠教好書的指導者,還應該是一個既能體驗語文又能體現語文的實踐者。除了語文課堂,他還應該有自己的一塊語文小園地,躬身其中,親知甘苦,自得其樂。他既要用語文育人,更要以語文修身,他應該讓學生從他身上,看到學到許多更親切更生動的語文。”
對語文老師來說,讀書更是一種情懷。“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老師的氣質就藏在所讀過的書里。多一點書香氣,多一點雅致的情懷,才和我們語文老師的身份契合。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其實教也如其人。語文老師的文化修養和語言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身教重于言傳”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站在課堂上,腳下墊的是我們的閱讀。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就是我們在課堂上的高度。閱讀是語文老師最美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