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傍晚,一個人坐在窗前打理朋友送的花的時間,天已經徹底黑了下來。
室友在靜靜地忙自己的事,四下安靜。微涼的風從打開的窗子吹進來,伴隨而來的,還有樓上空調室外機嗡嗡作響的聲音。
這樣的氛圍驀地讓我想到了離我遠去多年的高考奮戰時光。
也是這樣的夜晚,也是開著窗,大家靜靜的坐在教室里上自習課,頭頂的風扇一圈圈的高速旋轉,距離高考不到一個月。
當年老師那句 :“你們現在好好學,等到高考結束,考上大學了,玩的時間有的是,到時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好像就是昨天說過的一樣。
又是一年畢業季,高考也又要在一次開始。一群畢業生要走出大學校門,而另一群畢業生即將開始大學生活。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不變的是進入大學前,對大學的憧憬。
當年的我也是一樣。而我最終能夠進入大學,與我父親的教導有很大關系。
1.
我的父親年輕時特別喜歡讀書,但卻因為家庭原因沒有讀成大學。
在我落筆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以前他時常會跟我提到自己年輕時有一次有機會去省里一所大學,并住在校園里的故事。
他住在親戚安排的地方,那大概是醫學院的樓,里面放置了不少人體骨骼標本,父親一直對夜宿在那種環境里這件事津津樂道。但父親從來沒有講過,他為什么會去那所大學。而自從我進入大學以后,父親也沒有再講過這個故事。
現在想來,父親該是對自己沒有上成大學有執念的。他見過大學的美好,并向往。在我成長的路上,他費盡心思為我買書、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的堅定大約源自于此。而當我最終進入大學,父親的執念也得到了消解。
但是,我的父親也沒有明確告訴過我,大學到底能給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會改變。只是像很多老師向我們灌輸的泛泛的概念一樣,我朦朦朧朧的知道:考上一所好大學,很多都不一樣了,比如:以后你會找到一份好工作等等。
因此,在高中階段,我困惑過,并倍感孤獨。
2.
那時,在我周圍存在著這兩種人。
一種是埋頭苦讀型的,像每一個立志要考取好大學,改變自己命運的好學生一樣,他們的成績讓排名靠后的學生既羨慕又不忿。
一種是空有抱負型的,他們大多是成績不算好,高考超常發揮甚至都不能考取二本院校的學生。
第一種人,按照當時成績來說,我應當屬于第一種人。但他們中不乏這樣的人:幾乎不看課外書,也沒有什么愛好,每當你想要聊一聊最近看過的一本書、時事或者電影時,他們多會搖搖頭表示沒看過。
我記得高中一件事:有一次坐在我前面的一個學習成績不錯的女生笑著跟我說:“我不喜歡讀書,一看到書上密密麻麻的字我就頭疼,我覺得別人給我講故事我還挺喜歡的,你說我聽就行。”
聽到這句話,一種深深的悲哀在我心里彌漫開來:我的周圍所謂優秀的人竟然是這樣的!然而這樣的人不止她一個,除了埋頭苦讀課本,其它書本幾乎不碰的大有人在。學習成績好似乎成了一個不那么光榮的標簽,它的背后往往是能力不高的暗示。
第二種人,因為自己的考試能力不夠,常常會嘲笑第一類人每天都在死讀書。他們信奉這樣的成功學并靠這樣的念想熬過每一天:當年高考失利,我進入社會打拼,我們班的第一名考取XX大學,10年之后,我坐在辦公室里,敲門聲響起,一位求職者遞上簡歷,我打開簡歷,發現眼前站的是當年那個第一名,他來應聘前臺,而我是這家公司老板。
他們當下不成功也不努力,卻自認為情商頗高,其實最多會耍些嘴皮子功夫,但他們卻被網上各種輟學卻最終取得成功的新聞迷惑,以為自己以后也會成為那樣的人。清華大學學生畢業賣豬肉、碩士生競聘掃廁所等等這些當年聳動的新聞讓他們興奮:大學果然無用。
而當年幼稚的我看到這樣的新聞也開始動搖:難道我努力學習,開拓視野,想要考上一所好大學,最終很可能的結局就是這樣?
在他們中間,我活得像個異類,思想上既痛苦又糾結。我一直以為是自己不合群,但卻從來沒有想過,問題可能不在我,而是他們不夠優秀罷了。
3.
有些時候選擇了一條路,你不知道前進的意義是什么,但堅持下去,時間會告訴你答案。
當我最終走入這所985大學,每天和一群真正優秀的同學一起共同學習、一起分享自己最新見聞并交流看法、有機會聆聽諾獎獲得者等等世界級的學者的講座、學校的平臺提供各種機會去世界各地交流······視野的開闊讓我想要看的風景更多,想要得到的夠多。
更重要的是,在這里,我真正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個群體里感受到思想的歸屬,孤獨感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消失。
我越來越堅信走進大學,尤其是走入一所好的大學的路是正確的。
而隨著在大學接觸到的大神越來越多,大學無用簡直成了我心中的一個笑話。
我不否認,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交給我們的很多知識都是過時的,但大學并不是無用的。
你看,改變這個世界的人大都名校出身:比爾蓋茨之于哈佛、巴菲特之于哥倫比亞大學、扎克伯格之于哈佛、李彥宏之于北大、劉強東之于人大、雷軍之于武大······
大學越好意味著起點越高,你的視野會因此更加開闊,你的人脈也會是普通大學,更不必說是沒有讀過大學的人無法比擬的,而你的想法也會因為每日跟更優秀的人群碰撞而愈發不同。
雖然,這些大神中,有一些中途退學創業,但頭頂名校光環所帶來的人脈關系和平臺無疑對他們的事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我相信如果沒有大學帶來的豐富資源開闊他們的眼界,他們很難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確定自己創業的方向。
當然,不能否認,如果不努力把握,再好的大學也無用,所以才會有大學生回家賣豬肉這樣的聳動新聞。因為他們不夠優秀或者沒有勇氣更優秀。
而對于那些沒有讀過大學卻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人,我只想說,他們一定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艱辛才走到現在這樣的位置。他們的努力一樣不少。這樣靠自己打拼出來的人一定不是當年那群只會耍嘴皮子的第二種人。
4.
而大學讓我明白的更重要的一件事是:比起找一份賺錢的工作,讓周圍人羨慕,大學教給一個人更重要的是如何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初高中所有人都忙于學習(不管主動還是被迫),除了一級一級的往上升,大多數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喜歡什么,未來要干什么,連高考填報志愿都可能是父母老師齊上陣,哪個看起來未來就業前景好就報哪個。
不同于那個階段,大學給了我們更多嘗試的機會和自由,不論是課上還是課外活動中。只要你敢嘗試,你就可能不斷的挖掘出自己的潛能。
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有些人因為參加學校的話劇表演而愛上演員這個職業;有些人因為加入辯論隊而成為一名優秀辯手;有些人從小白一枚成長為攝影師;有些人開始學瑜伽,準備做教練;有些人開始嘗試寫文章,做公眾號,并打算以此為職業……
原來埋在內心很深、很久、或許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在大學階段有時間和空間去復蘇生長,直到長出連自己都驚異的模樣。
你也會逐漸明白:那些不斷突破自我的嘗試為你打開的新天地,那些成就感,遠不是金錢能給你的。
多年以后,也許你在外人眼中已經是事業有成,或者,在外人眼中,你活得似乎不那么成功多金,但生活是活給自己看的。無論如何,你都可以在心里一笑:因為有所好,我活的很充實呀!
(僅以此文獻給即將高考的孩子們!)
碼了這么多字,點個贊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