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向璐
老子、孔子、莊子…這些年代久遠的先人智者們,思想福澤千秋萬代。但在我的印象里,他們的形象都是很虛的,盡管現在網絡、科技發達,留下的只是一幅幅畫像、石像…
心里的虛實排位,依次是:孔子最實、老子次之,莊子最虛。
為什么覺得莊子最虛呢?其實莊子是離我們最近的生命,他在老子、孔子之后誕生。這兩日認真讀了《莊子》之后,才發現莊子形象上的“虛”,的確跟他的思想脫不了干系。
思想造就形象,萬物唯心造。可以這么說,莊子的思想加深了他形象上的“虛”感。
但每個智者都這樣嗎?不是的。就比如孔子,我們的感覺卻是:他的思想加深了他形象上的“實”感。
因為
孔子是入世的,莊子是出世的。
孔子的煙火味濃,莊子的仙氣重。
孔子是游走人間的高人,莊子是出離世間的靈光乍現。
思想無關好壞,只論派別。它們的意義都是拯救心靈,教化世人。
只看,你選哪一種?
曾經,我喜歡讀《孔子》。有那么一段時間,很害怕自己成為別人眼中那個離奇反常的“怪人”。
但是,讀孔子令我非常的不開心,因為我本就不擅長【入世】。
我不習慣八面玲瓏的人情世故,不喜歡瑣碎無趣的柴米油鹽,不持有持續樂觀自信的蓬勃朝氣…這顯然與我性格中的退避天性是相違背的。
所以勉強地向孔子學習積極入世,反而加深了我的抗拒心理。
一旦一味地活在“抗拒”里,整個人都不好了。
多年來的抗拒心理,令我越來越不愛自己。
試問,一個不愛自己的人,重新愛上自己有多難?天知道。
答案是:接納。
如果【抗拒】不快樂,就該試著從事物的對立面找找答案。
而莊子教我們很好的【接納自己】
因為他的核心思想是:【自然】
具體說來,就是:順應自然,遵循天性,不為而為。
大概花了長達六年的時間,直到遇到了【莊子】,我才重新愛上自己。
我要說:莊子是我最愛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