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感受是:喜歡鐵鏡公主這個角色。
我認為鐵鏡公主是個深愛丈夫、非常善于經營夫妻情感、很有智慧的女子:
坐宮里,鐵鏡得知駙馬是楊四郎后,心里想的是“他思家鄉想骨肉不得團圓”,多強的同理心,鐵鏡公主完全能體諒楊四郎心中的悲悶,后面愿意去騙令箭,也是為了不給駙馬心中留遺憾,究其根本原因,還不是公主愛駙馬嘛~因為公主愛駙馬,所以公主見不得駙馬傷心難過;因為公主愛駙馬,公主看到駙馬痛心落淚,自己也會跟著傷心難過,所以觀眾們就看到了舞臺上公主時不時跟著駙馬一邊哭一邊擦眼淚的場面。
我覺得公主對駙馬的這份感情就是真愛啊~愛一個人,就是對方難過,你也會跟著難過;愛一個人,對方遇到困難,你會竭力去幫助他渡過難關;愛上一個人,你會忍不住為他付出更多。(寫到這里,想到了越劇《紅樓夢》里賈寶玉對林黛玉說的那句“你若煩惱我擔憂,你若開顏我先笑”??梢姟皭垡粋€人”在“臨床癥狀”上的驚人相似性。)
接下來的唱詞:“早晚間休怪我言語怠慢,不知者不怪罪你的海量放寬”,這話說的多客氣:我是不知道你是大名鼎鼎的楊家將,剛才唐突了你,請你大人有大量不要介意。這樣有禮的話,甭管誰聽著,縱然心里有什么不舒坦,怕都要消個八九分吧~(更何況公主本身也的確是在不知情的狀況底下與楊四郎成的親,楊四郎也并沒有要怪罪妻子的意思。)
公主的這兩句話,在我看來就是夫妻感情的潤滑劑,地位尊貴的公主對待“平民”出身的入贅駙馬,能說出如此謙遜有禮的話(私以為對皇家公主來說,要做到這點并不容易,想想《打金枝》、《刁蠻公主贛駙馬》、《天之驕女》里的公主們是怎么對待她們的駙馬爺吧~),難怪楊四郎聽了后,趕緊說“我和你好夫妻恩德不淺,賢公主何必禮太謙”,四郎對鐵鏡的評價是“賢”、“謙”二字,不正好證明了公主待人處事上的智慧之處嗎。而“好夫妻恩德不淺”正是一直以來公主用心經營婚姻得到的甜美果實。
最后一折,楊四郎探母回來,被太后綁起來要問斬,鐵鏡用了好幾個法子,最后拋了兒子、自己都不惜“抹脖子”,終于從母親的屠刀下救出楊四郎。結果她見了免罪后的四郎,絲毫不提自己的功勞,竟然對四郎說:“方才是我母后一時盛怒,沒什么說的,我們這里給你賠禮了、給你請安了”。
這讓我想起另一本戲里的角色:越劇《斷指記》里的相府千金。這位千金大小姐自認為丈夫是因著自己和自己的相國父親的緣故,才仕途順暢、步步高升,于是在丈夫面前居“功”自傲、自視甚高,以己之“功”奚落、打壓丈夫,說的都是“官人不是在為妻面前擺官架子吧~”、“沒有我就沒有你的今天”這樣的話,結果弄得丈夫自尊心受挫,面子上很是下不來,以至于“夫妻情分薄如紙”。
把兩個角色一對比,論身份地位,鐵鏡自然比相府千金尊貴,楊四郎因著這層裙帶關系,從被俘戰犯一步登天上升為當朝駙馬;論對丈夫的“功勞”,鐵鏡對四郎的救命之恩難道比不過相府千金給沈蓉帶來的仕途升遷嗎?總的來說,鐵鏡對四郎的恩情大于相府千金給沈蓉帶來的利益,而鐵鏡在楊四郎面前絲毫不擺公主的譜,即便立下救夫性命這樣的“大功勞”,也不對丈夫說“沒有我就沒有你的今天”這樣趾高氣揚的話,反而對駙馬很尊重、很謙遜,還代母親向丈夫行大禮賠罪。
分析了以上兩三個例子,窺一斑而知全豹,想必鐵鏡公主跟楊四郎結婚的這十五年來,夫妻倆的相處模式就是彼此相愛、彼此尊重的。而結婚十五年,夫妻倆竟然不會互相嫌厭,直接與鐵鏡公主善于經營夫妻感情的智慧分不開。
這樣智慧賢達的妻子、這樣和諧相愛的夫妻關系,無怪乎楊四郎在母親佘太君面前夸“鐵鏡公主實可愛”了,無怪乎楊四郎見了老娘一面后,心心想著要趕回番邦了~
講真,看了這本戲,我這個未婚的女紙深切感受到了婚姻是必須用心經營的,婚后更要尊重愛待自己的配偶,這樣才能像鐵鏡和四郎一樣十五年如一日,長長久久相親相愛嘛~(我隱隱約約感覺到俺未來老公會感激這本戲,讓我這么早就開始“悟”了,哈哈哈哈哈哈?。?/p>
其他感受:唱腔上,鐵鏡公主、延輝駙馬、楊宗保、佘太君等演員唱的都挺棒。(京劇唱腔不是很懂,就直觀感覺順耳入耳。)
服裝身段上:看慣了傳統京劇旦角的裝扮,不是很適應公主太后們穿旗袍、登花盆底鞋,總覺得這種外邦裝束蠻束縛演員身形上的表現力的,但是沒法子咯,人家就是異邦人撒~
劇情上:楊四郎與母親見面那里很感人,與四嫂見面那里也很觸人,想到這個女人十五年不見丈夫面,相當于守了十五年的活寡,真是不幸,為其掬一把同情淚。
其他人物上:對楊四郎這個人物的感情很復雜,一方面支持他與公主的真情,但也糾結于他客觀上辜負了孟氏妻。
佘太君這個人物,當她聽說兒子在異邦娶了鐵鏡公主,她并沒有被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蒙蔽了雙眼,沒有指責兒子背叛家國娶了仇敵之女,相反,她問兒子的第一問題是“你夫妻恩愛不恩愛?”,第二個問題是“公主賢才不賢才?”,佘太君的這個反應才是一個真正愛孩子的母親會有的反應。透過這點讓我覺得老太太實在是個心胸開闊的明白人。
老太太身上這個點似乎也給戰爭不絕的當今世界一點啟示,狹隘的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只會引發和升級國與國之間的沖突,不會對和平有任何幫助,因為作戰雙方永遠只會覺得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才是正確的,爭辯來爭辯去,這個立場問題還是無解。
那什么時候才能突破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這部戲給我們的答案是:當你把這些“異邦的敵人”當做自己的親人時,親情之愛就會超越現實利益的計較、超越以上兩種狹隘的思想情感。雖然答案看似扯淡,但是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博愛嘛……
問題也在于此,博愛太難做到,雙方只盯著自己的那點利益都不妥協。最后只能其中一方把另一方打趴下、打到投降認輸為止,只是到了那時候,雖然看似終于“和平”了,死傷的生靈業已太多了,造的孽也已經太深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