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我初到西方的時候,就被兩種截然不同面對死亡的態度所震撼:一種是得自成長的西藏,一種是我當時在西方發現的態度。現代西方社會雖然有輝煌的科技成就,對于死亡、死亡當時或之后所發生的事卻缺乏真正的認識。
? ? ? ? 我發現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認為死亡就是毀滅和失掉一切。換句話說,大多數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懼死亡。連提到死亡都是一種忌諱,甚至相信一談到死亡就會招來不幸。
? ? ? ? 其他人則以天真、懵懂的心情看待死亡,認為有某種不知名的理由會讓死亡解決他們的一切問題,因此死亡就無可擔憂了。想到這里,讓我憶起一位西藏上師所說的話:「人們常常犯了輕視死亡的錯誤,他們總是這么想:『嗯,每個人都會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過了。我不會有什么問題的。』這個理論很美,但在臨終的一刻就不太妙了。」
? ? ? ? 在這兩種死亡態度中,一種是把死亡當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另一種則是把死亡當做自個兒會解決的事。兩者對于死亡真義的了解都何其錯誤啊!
? ? ? ? 世界上最偉大的精神傳統,當然包括基督教在內,都清楚地告訴我們:死亡并非終點。它們也都留下未來世的憧憬,賦予我們的生活神圣的意義。然而盡管有這么多宗教的教義,現代社會仍是一片精神沙漠,大多數人想象這一生就只這么多了。對于來世,如果沒有真正或真誠的信仰,大多數人的生活便缺乏任何終極的意義。
? ? ? ? 我終于體悟到,否定死亡的可怕影響力,絕不止于個人層面,它影響著整個地球。由于大多數人相信人生就只有這么一世,現代人已經喪失長程的眼光。因此,他們肆無忌憚地為著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奪地球,生活自私得足以毀滅未來。如同致力挽救亞馬遜雨林的前任巴西環境部長所說的,我們到底還需要多少類似的警告呢?
? ? ? ? 現代工業社會是一種瘋狂的宗教。我們正在鏟除、毒害、摧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統。我們正在透支我們的子孫無法償付的支票……我們的作為,好象我們就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代。如果我們不從心理、心靈、見解上做一番徹底的改變,地球將像金星一般地變成焦炭而死亡。
? ? ? ? 對于死亡的恐懼和對于來生的無知,使得我們的環境受到變本加厲的毀滅,正威脅著我們一切的生命。因此,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談死亡是什么,或不給予人們任何死后的希望,或不揭開生命的真相,不是將使事情變得越來越糟嗎?年輕人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卻對于了解生命整體意義,以及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主題,茫然無知,有哪件事情比這個還要諷刺的呢?
? ? ? ? 有些我認識的佛教上師,會問前來請求開示的人們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相信今生之后還有來世嗎?我常常對這種現象感到好奇。其實他們并不是問對方是否相信這個哲學命題,而是問對方從內心深處是否感覺到有來世。上師們知道,如果人們相信今生之后還有來世,他們的整個生命將全然改觀,對于個人的責任和道德也將了然于胸。上師們必須懷疑的是,如果人們不深信這一世之后還有來世,必然會創造出一個以短期利益為目標的社會,對于自己行為的后果不會多加考慮。目前我們已經創造出一個殘暴的世界,這么一個很少有真正慈悲心的世界,上述心態難道就是主要原因嗎?
? ? ? ? 有時候我會想,在已開發世界中,那些最富裕、最強盛的國家,就像佛經上所描述的天界。天神的生活窮奢極侈,享盡歡樂,從來沒有想過生命的精神層面。一切都很順利,直到死亡逼近,出現不可逆料的腐壞現象。那時候,天神的嬌妻美妾再也不敢接近他們,只是遠遠地把花丟過來,偶爾祈求他們能夠再轉世為天神。不論他們怎么回憶過去的快樂幸福,都不能使他們免于受苦;所有的作為只是火上添油而已。因此,臨終的天神都是在痛苦中孤單地死去。
? ? ? ? 天神的命運,讓我想起今天我們對待老人、病人和臨終者的方式。我們的社會只迷戀年輕、性和權力,卻逃避老年和病衰。當老年人完成了他們一生的工作而不再有用時,我們加以遺棄,這不是很可怕的事嗎?我們把他們丟進老人院,讓他們孤苦無依地死去,這不是很令人困惑的事嗎?
? ? ? ? 現在不也是重新檢討我們是如何看待癌癥或愛滋等絕癥病患的時候了嗎?我認識不少死于愛滋病的人,他們經常被視為賤民,甚至連朋友也避之唯恐不及,大家把罹患愛滋病當成丟人現眼的奇恥大辱,使得他們陷于絕望,也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生命可憎,在世界的眼中,他們已經死了。
? ? ? ? 即使是我們所認識或所愛的人瀕臨死亡時,我們也常常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幫助他們走完人生;當他們去世之后,我們也不去想象他們將何去何從,或是我們應該如何繼續幫助他們。事實上,如果有人這么想,也會被斥為荒誕無稽。
? ? ? ? 所有這些現象清晰地告訴我們:比起從前,我們現在更需要徹底改變我們對于死亡和臨終的態度。
? ? ? ? 很高興的是,人們的態度已經開始改變了。譬如,臨終關懷運動在提供實際和情感的照顧方面,成績斐然。不過,實際和情感的照顧仍然不夠;臨終的人需要愛和關懷,但他們的需要不只這些,他們需要發現死亡和生命的意義,否則我們怎么給他們終極的安慰呢?所以,幫助臨終的人,必須包括精神的關懷,唯有靠精神方面的知識,我們才能真正面對死亡和了解死亡。
? ? ? ? 最近幾年,西方先驅如精神科醫師庫布勒羅斯(Elisabeth K¨1bler-Ross)和雷蒙·慕帝(Raymond Moody)等人,對于死亡和臨終的研究使我頗感欣慰。庫布勒羅斯深入探討我們應如何關懷臨終者,認為只要付出無條件的愛和采取比較明智的態度,死亡可以是安詳,甚至是轉化的經驗。慕帝對瀕死經驗的許多層面做科學研究,給予人類一個鮮活和堅強的希望:生命并不是在去世時就結束,確實有「死后的生命」。
? ? ? ? 不幸的是,有些人并未充分了解這些關于死亡和臨終真相的意義。他們走向偏鋒,把死亡當做一種榮耀;在年輕人自殺的悲劇例子里,他們相信死亡是美麗的事,也是對于生活壓迫的解脫。但不管是因恐懼而拒絕正視死亡,還是把死亡浪漫化了,我們都是把死亡當作兒戲。對于死亡感到絕望和陶醉,都是一種逃避。死亡既不會令人沮喪,也不會令人興奮,它只是生命的事實。
? ? ? ? 我們大多數人只有在臨終的那一刻才會珍惜生命,這是多么令人悲傷的事啊!我常常想起蓮花生大士的話:「那些相信他們有充分時間的人,臨終的那一刻才準備死亡。然后,他們懊惱不已,這不是已經太晚了嗎?」今天大多數人死的時候毫無準備,活著的時候也沒有準備,有什么事比這個現象更令人寒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