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上對智力遺傳的觀點有兩種,分別是全部遺傳父母和部分遺傳父母。但最新的數據表明,人群智商平均數逐年遞增,越來越高。如果全部是從父母那里遺傳,智商平均數應該是固定的。
所以更多的可能是,我們智力只遺傳了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是通過后天學習積累疊加的。而我們積累的智慧又將遺傳給自己的孩子,“龍生龍鳳生鳳”的說法一定程度上存在的。
那么我們會遺傳多少給孩子呢,有具體數據嗎?
支持部分遺傳的研究學者表述,遺傳和基因對一切的生理活動都有影響,從糖尿病到精神分裂癥,都可以算出遺傳因素在50%以上,所以智力的遺傳也應該在50%左右。暫且我們贊同這一說法。
由于天生的智力根本無法測量,就像一顆種子無法知道它天生長多高一樣,能測量的高度都是在陽光雨露、生長環境影響下的外顯高度,包括了先天和后天的整體因素。
我們所測量的智商,都是測量階段先天和后天的整體智力,而且智商的組成非常復雜,很多我們是無法用數據衡量的。
所以,即便知道遺傳了50%的智力,我們也無法知道具體給了孩子多了。大腦是人體最復雜的組織,遺傳與基因的作用不是簡單的加減法。父母加起來智商是260,孩子一出生不可能就是130,這一點必須要有清楚的認識。
說到遺傳,不得不說一下基因的強大。有種觀點說,我們都是基因的奴隸。我們害怕死亡、茍且偷生;我們追求完美、追名逐利;我們找美女帥哥作伴,追求生活便利。這些欲望和本能都是基因驅動的。
因為基因要進化,就需要我們活著,需要我們找更優秀的基因配對,并在滿足各種欲望的過程中,去學習積累、去總結經驗,然后把這些通通寫入基因片段。
所以,我們始終不滿足,始終覺得追求的過程更讓人愉悅。于是一山望著一山高,在基因的奴役下,殫精竭慮、死而后已。
在文章《可塑的大腦:用腦有良方,就像長體重一樣漲智商 》中提到的塑造大腦,其實就是后天智力培養的過程。心理學家把后天智力分兩種,一種是抽象的邏輯推理能力(流體智力),另一種是知識經驗水平(晶體智力)。流體智力隨年齡增長而遞減,晶體智力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解決問題需要邏輯推理能力,也需要知識經驗水平,這兩項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任何所謂“智力”,都脫不開經驗和知識,沒有這些干貨,智力無處發揮。就好比,雖然你語言邏輯很好,但詞匯量很差,那就寫不出好東西。
那么要如何培養后天智力呢?兩點很重要:一是營養;二是環境影響。
在文章《晚熟的大腦:人類進化的痛點、成長的淚點 》中,我們可以得知人的大腦要到30歲才徹底長成,而且由于大腦的可塑性,時刻都在產生新的細胞。科學家也已證實,人腦的神經元一輩子都在增長,并不是我們理解的年齡大了腦子就停止生長了。
大腦生長要耗費人體25%的能量,相對于它的體積與體型大小來說,耗能非常恐怖了。所以,我們首要就是保證孩子的營養。這一點,以現在的生活水平來說,輕易就可以做到。
第二點就涉及到教育的問題,包括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學校的教育質量。
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與孩子建立一種安全的依戀關系。讓孩子信任你,愿意溝通交流,在你的影響下去探索世界,發現新知。比如,孩子會經常追問你“什么是為什么?”良好的溝通,會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和勇于發現的能力,有助于孩子身心發育。
教育質量最重要的是選擇好的幼兒園和小學。多項試驗證明,幼兒園和小學的老師對孩子的語言、智力影響很大。比如說,喜歡用復雜句式的小學老師,他們的學生語言能力更高,共情能力更強。
當然好學校不一定老師都好,選擇好學校只是保證遇到好老師的機會更大。這樣的老師更懂得循序漸進、因材施教,而不是只抓尖子生。
早期語言能力、數學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發育很好的孩子,會在學習交流中不斷積累優勢并層層放大,伴隨著整個成長過程。這就為什么孩子進小學之前,感覺都差不多,高中一畢業就成了天壤之別。
最后有個困擾大家的問題:為什么同樣的父母生下的孩子智商會存在差別?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父母的基因傳給孩子是有概率在里面的,就像一些遺傳疾病,有的孩子會遺傳到,有的孩子就沒有。智力的組成非常復雜,把它看成是存有很多小文本的文件夾。在遺傳的時候,我們不是把文件夾整體打包按百分比遺傳,而是按比例隨機選擇文本遺傳。所以孩子就會存在思維差異,有的是線性思維強,有的是發散思維強。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的大腦結構發育存在差異,有的有損傷,有的發育不好,有的開發不好,最終造成智商差異。
總之,我們當父母的多學習積累,對孩子的智商培養是很有幫助的。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智力按比例遺傳給孩子,讓孩子的起點更高。另一方面是在孩子出生后,可以用更智慧的方式去培養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