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時候,人到五十,上知天命,下能不惑,立身于天地之間,逍遙而自得。
而在今時今日,人到五十,上要面臨養老危機,下要面對柴米油鹽,立身于世道之中,頗為不自在。
每個人的五十歲,其實都是不容易的。因為五十歲的時光,就像是白駒過隙的彈指一揮間,一下子就讓人感覺“老之將至”了。
其實,歷經半生而翻開新的一頁,這是人生的新開始。因為五十歲后的時光,便是中老年的時光,里面的種種經歷,終將需要人來一一體會。
對于我們大多人來說,如何能更好地去體會后半生的時光呢?這需要我們去好好地思考。
人活于世,終究是需要與人來交往的。而“交往”,看起來簡單,可實際上卻是很難的。因為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要面臨“關系危機”。
如何能化解這關系危機呢?那么,就需要我們有謙讓寬容的智慧了。人可以爭,但卻不能跟那些對自己好的人去爭。人可以糾結,但卻不能為了不必要的人而糾結。
人到五十,如果不懂得向這幾個人“低頭”,終究會影響晚年的生活質量,我們要注意了。
人到五十,要向“父母”低頭
畢淑敏曾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不管人活到多少歲,只要父母還在,那我們就得尊重父母。而這種尊重,就是感恩他們,也要多呵護他們。
尤其是當人到了中年的時候,父母也都七八十歲了。那時候的他們,哪管多有錢,都需要孩子的陪伴,家人的支持。
有人曾說過,你對父母是怎樣的態度,你孩子對你就是怎樣的態度。他們能過上怎樣的生活,你就能過上怎樣的生活。
很多時候,人的孝順和感恩,是能“遺傳”的。因為孝順人的孩子,不會差到哪里去。而不孝子的孩子,終究還是不孝子。
所以說,人到五十,要向父母低頭。這不是說要人活得卑微,而是說要懂得重視親情,懂得感恩,給孩子帶好頭。
人到五十,要向“妻兒”低頭
在如今的社會里面,一直有這樣的一個論調,那就是人與人之間不需要有任何的關系往來,只需要錢財就好。
這個論調,如果從現實的物質生活中看,那它所言不虛。可是,如果將這個論調與人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那么這個論調就是過分“薄情”了。
人要生存,既需要靠錢財,更需要有親人的陪伴和支持。
尤其是人到了中年之后,你會發現有孩子和伴侶在一旁的生活,是格外幸福的。因為在這個淡漠的社會里面,也就他們最為真實了。
人到五十,如果能跟伴侶和孩子搞好關系,有著不錯的親情溝通,那么,相信我們的晚年時光是幸福的。
有錢,你就有了物質基礎。而有親情,你也就有了精神基礎。當這兩樣你都擁有了,那么,其實你就是人生的贏家。
人到五十,要向“小人”低頭
荀子有言:“敬小人而遠之?!?/b>
在我們大多人看來,遇到小人,我們就該和他們一斗到底,甚至是不勝他們不罷休那種。
可是,小人是破爛的瓷磚,你是精美的瓷器,兩者相互碰撞,你認為損失最大的是誰呢?
小人損失多了,也不在乎名聲和地位了,那么他們也就敢肆無忌憚去“套路”別人。但是,我們卻是損失不起的。
如此,面對那些未曾傷害過我們的小人,我們就該離他們遠一點,別跟他們有任何的聯系,也別跟他們有任何的“是非”瓜葛。
因為是非之事,是人所難以預測的。有可能你得罪了小人,小人便一直糾纏著你不放,讓你感受到“痛苦”。
人到五十,上有老,下有小,別跟小人較勁,多躲避他們,這才是自保的王道。
人到五十,要向“自己”低頭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只有照顧好自己,你才能兼顧得了別人。
人無論到了哪個年紀,最要做到的,就是要跟自己搞好關系,多體諒自己,多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好一些。
很多人,他們總是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喜歡跟自己較勁。不管發生了什么事兒,第一時間就是怨恨自己,埋怨自己。
甚至有些人,他們還拿自己跟別人作比較,不是說自己這里不好,就是那里不好。
其實,這是不對的。為何現在有那么多的中年人,他們一到五十多歲就患上了抑郁癥呢?不是因為他們的生活過得不好,而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體諒自己,向自己低頭。
我們要明白,一旦人的內心出現問題,那么到最后,受到影響的,就不僅是我們自己了,還有我們的家人。
所以說,好好地呵護自己,體諒自己。如此,你才能直面這慘淡且美好的人生,才能過上更為愉悅幸福的生活。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