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天四問’,是我們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鐘,也是一切有血性、有志氣、有正義感的人,做人做事的寶筏,能把我們的人生渡上更高境界的寶筏!”這段話出自1947年7月25日育才學校校慶會上方與嚴先生的講話。自1942年他親耳聆聽陶行知先生講《每天四問》,時間已過去了8年。
? ? ? ? “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四個問題,從不同角度考量自己一天的得失,觀照自身的生命成長。我們不難發現,四個問句都是第一人稱,發問者與回答者,都是自己。看起來像是很簡單的問題,卻是支撐和考量生命成長最重要的四個砝碼。如果認真對待,你會發現要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并不容易。
? ? ? ? 先說第一問。當我們形容一個人很努力時,常常會說他“廢寢忘食”、“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似乎要達成學業或事業的成就,必然會付出身體的代價。而先生首先提出的就是“健康第一”,要建立“健康堡壘”,從科學的觀察與診斷、飲食的調節與改進、預防疲勞的休息、用衛生教育代替醫生等方面,拳拳告誡人民要愛惜身體,保障健康。其中“用衛生教育代替醫生”是很有前瞻性的,既化解了當時人力、經濟力不足的困境,也讓預防疾病的理念得以推廣。在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我們該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健康?也許先生的建議正是那一劑良方。
? ? ? ? 再說第二問。先生也給出了五個字的法寶:“一”、“集”、“鉆”、“剖”、“韌”。這五個字雖簡單,卻是一字不可缺的,專注于一件事,廣泛地搜集資料,深入地鉆研,精準地剖析,長久地堅持,這些既是做學問應當具有的品質,也是搞研究的方法路徑。教師做學問當有更開闊的空間,不僅要鉆研本學科的知識,更要研究課標教材,研究教法學法,研究班級管理,研究學生心理,研究家庭教育……該從哪里入手?讀到的教育思想怎樣轉化成行動?一個個問題在腦海里徘徊,是選擇付出持久的努力,還是停留在舒適圈里得過且過?答案只在自己心里。
? ? ? ? 第三問問的是工作。工作若能當作事業去干,便能投入最大的時間、精力與熱情,若只是當成“謀食之術”,自然不會上心。所以問自己工作是否有進步之前,不如先問問自己,把工作當成什么?先生提出,要“站崗位”,要“敏捷正確”,要“做好為止”。從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到把事情做對直到做好,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師德、師能的考量。只是這把尺子不是來自上級,而是來自學生,時間也不僅僅是現在,也許要在學生畢業后的很多年。
? ? ? ? 第四問問到了道德。“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先生從“公德”、“私德”兩個方面說開去,闡釋了修習的途徑,提出了“由私德的健全而擴大公德的效用,來為集體謀利益”,可見先生心有丘壑,早已將個人的成長與整個國家的發展聯結在一起。一個人真正的道德修養,往往體現在無人看到的地方,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最終會形成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從教育的角度出發,這種自省不應僅僅止步于得到真相,還要繼續向前走,不斷提正道德生命,“建筑人格長城”。
? ? ? 掩上書卷,心底升起萬千思緒。也許每個人對生命、對教育的理解不同,但是一顆愛教育、愛孩子的心,是不是可以讓每天這場與自己的對話,更多一些真誠?
? ? ? 每天四問,就從今天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