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味精》| 賈行家解讀
《文化不是味精》| 賈行家解讀
關于作者
阿城,著名作家、編劇、攝影師、文化項目策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小說《棋王》《孩子王》轟動中國文壇,其它主要文學作品有《遍地風流》《威尼斯日記》《閑話閑說》等,此外,阿城還創作了大量劇本、雜文、評論。各個藝術門類,阿城幾乎都有所涉足,且達到了很高水平。華人文化圈里許多藝術家都對阿城的文化觀點、文藝觀點推崇備至。
關于本書
在本書里,阿城通過文化專題講座、電影評論、美術和攝影評論、音樂評論、人物評述和散文雜文等形式,既廣泛評述了各個藝術門類的具體問題,又系統傳達了對中國文化、中國藝術的整體認知,反映了他對文化這一命題長達三十年的思考成果。
核心內容
文化是用規范文明的方式來維系人與人、集團與集團的關系,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著維持穩定、保證人們安身立命的作用。中國的文化有自身的特點,既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又有世俗生活的一面。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下的我們,應該順應中國文化的內在規律,同時,也要積極建立開闊的視角和知識結構。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文化的本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按照阿城的定義,文化是指用規范的、文明的方式維系人與人、集團與集團間的關系,在社會中發揮著維持穩定的基礎作用。
文化的含義與沖突斗爭的“武化”相對立。武化是原始的本能關系,來自于人類侵犯同類、對抗同類的攻擊性動物本能。這一本性,在人類社會中以暴力、掠奪和壓迫等形式廣泛存在。文化的關系,就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發展和建立起來的抑制攻擊本性的方法,通過對社會倫理法則的廣泛遵從,形成“文”的關系,實現長期和平共存。“文”字的本意就是花紋,引申為人類按照一定規則制定的制度和契約;“化”字的含義,是說這樣東西本來不是血液里有的,是后天融入的。也就是說,文的內容并非人的本能,是后天規定出來的,文化的過程,就是經過“化”的方式,使人類的行為細節,包括思想細節,都逐漸符合“文”的要求。
文化是維系穩定的基礎,是人們安身立命的保障。這個作用非常明顯,比如說,許多人坐在一個屋子里爭論問題,如果實行武化的叢林法則,爭著爭著可能會打起來,就會有人走不出去了,只有文化的關系,才能保證每個人的安全。
同時,還要區分文化與文明的不同:文明是人類發展的水平,主要包括所積累的經驗和科學技術等,有統一的價值標準,具有程度高低之分,是一元性的;文化則因為不同人群、不同環境,而擁有不同的風格和特征,有強勢和弱勢,但不能武斷區分高下,也不能生硬移植。
二、中國文化具有哪些要素
在探究中國文化構成時,阿城主要分析了由儒家傳統制定的文化秩序和生活觀念中的世俗精神。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最顯著的因素。在儒家的文化構成里,最首要的是建立和維護秩序。這一秩序以倫理為根本,家族內部要遵從血緣決定的倫理,相應的,在政治中就要遵守政治倫理,每個人都要依據由所處地位所規定的權利義務行事。孔子認為重建文化的路徑,是制禮和作樂。“禮”是文化關系的規范,身處不同的社會等級,要遵守不同的禮儀,不能越雷池半步;音樂是實踐禮、抑制本性的重要手段。
中國文化最明顯的特點,是產生了孝的概念,在西方語言里幾乎找不到對應的單詞。孝并不是自然本能,由儒家提出的孝的概念,正是為了抑制這種動物本性,建立牢固的秩序。從社會關系上說,當時的孝是一種老年保險制度,將后來出現的社會化養老分散到了不同的家庭里去,朝廷就可以不具體負擔了。同時,孝的義務里包含著對君主的忠誠義務,所以皇權樂于使用儒家的文化系統調整社會關系。儒家文化的主要問題,是由于早熟而被嚴重異化。
世俗精神是中國文化的另一個要素。儒家思想負責著中國的文化秩序,世俗精神則負責中國人的生活質量。所謂世俗,就是專注于現世生活,非常迷戀生命。中華民族能夠在歷經千年的災荒戰亂后,仍作為一個文化群體延續,靠的就是這種世俗精神。
中國世俗精神的主要特點是自我凈化:用現實的方法,來解決現實的問題。許多試圖改變中國人精神面貌的外來文化,結果通常是被中國世俗所同化。即便世俗精神中有許多保守和落后成分,但它就是中國文化的底色,不能被隨意替代。遵從儒家思想的秩序,順應世俗精神的需要,才是維系中國人生活觀念和文化關系的有效方法。
三、如何在中國文化氛圍中更好地生活
首先,必須要維護自己的世俗生活空間。阿城認為“禮不下庶人”中,禮的范圍是針對權力階層,不包括俗世,這能夠讓世俗有寬松變通的余地,保持自身的生命力,禮一旦下到庶人中間,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他主張建立和保護由人們自主打理的世俗生活,并以上海、香港為樣本,對世俗生活進行了描述。阿城認為,好的文化氛圍是文化傳統得到保存和延續,各種各樣的元素都能蓬勃發展、相安無事,主要看個人如何選擇。文化具體到個人生活,最需要堅持的是由自己選擇、由自己負責的精神。
其次,是順應文化秩序的內在規律。文化保守在阿城眼中是個褒義詞,他認為先要保住守住,才能將進步落實下來,形成文化中的“化”。對于文化中形成的規則和禁忌,和感情直接相關,在遵從和順應的同時,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是建立在人的動物本性上的,限制和抑制的同時,要依靠文化所確定的渠道合理釋放本能。
第三,是要建立開闊的知識結構,提升對文化的鑒別力。有生命力的文化會一直發展,構成應該是越開闊越好的。對文化的辨別,需要個人眼界開闊,能夠對各種因素做出判斷。順應中國文化特點,首先要了解西方文化。在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時,不必追求統一的教育模式和現成的標準答案。同時,要有世俗的社會經驗,能夠處理人情和預測人情變化。
金句
- 文化這種關系,含義非常明確,就是與沖突斗爭的“武化”相對立。
- 文化的過程,就是經過“化”的方式,使人類的行為細節,包括思想細節,都逐漸符合“文”的要求。
- 儒家思想負責著中國的文化秩序,世俗精神則負責中國人的生活質量。
- 文化具體到個人生活,最需要堅持的,是由自己選擇、由自己負責的精神。
- 文化保守是個褒義詞,先要保住守住,才能將進步落實下來,形成文化中的“化”。
- 讀書時,不要才看一眼就判斷是好書還是壞書,先什么都看,看它說什么,再和自己積累的東西進行思想對談。
撰稿:賈行家腦圖:摩西轉述:徐惟杰
5366人寫了筆記
寫想法 復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