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談談司湯達與《紅與黑》。
01
司湯達與《紅與黑》
司湯達這人非常自信。即便是在最低谷的時候,他也一再堅稱:“我將在一八八零年為人理解。”“我所看重的僅僅是在一九零零被重新印刷?!薄拔宜氲氖橇硪粓龀椴?,在那里最大的彩注是:做一個在一九三五年為人閱讀的作家?!?/p>
他深知,時代是變遷的,思想是變化的,如果說他想表達的東西,思想為這個時代所不理解不接受,那么假以時日,只要作品得以保留下來,只要這作品確實有它具有的價值,總有一天會被人們所接收理解,從而發揚光大。很顯然,他做到了,甚至超額完成了任務,而《紅與黑》更是讓他早早贏得了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理所應得的地位和榮耀。說回《紅與黑》剛出版的日子,剛一面世就遭到了社會上各色人士的抨擊,可司湯達依舊不為所動,他所求的可不是當時英明,而是流芳千古。也正應對了后面他的地位和榮耀。
【司湯達】
司湯達的名字其實叫瑪麗-亨利-貝爾。一看就是籍籍無名之輩。你說亨利別人以為踢球的,你說貝爾,別人還是會以為是踢球。但當兩個踢球的名字瑪麗蘇化后,那就是司湯達了。
要不是巴爾扎克為他的《帕爾馬修道院》寫過《亨利-貝爾》專論,那個時代的人,估計對他鮮有人知。而《紅與黑》的名字最早在手稿里是紅與白,還出現過藍與白。雖然后來確實又出了一本《紅與白》他還特地用共和黨人呂西安和保王黨少女沙斯特來來暗示紅與白的存在。當然,這題目有很多種理解。結合書,你可以有別的認識。紅象征著反抗與不屈,黑象征著黑暗勢力與貴族階級。
這書本來用的是象征性的書名,自然可以隱喻世間百態。雖然和巴爾扎克同為現實主義作家,但司湯達更側重于心理描寫與背景相結合的手法。如果說巴爾扎克喜歡把人的苦難遭遇通過境遇來表現如《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人間喜劇》,而司湯達則更喜歡用傳說中的——靈魂辯證法來描寫。雖然我也不是很懂,但看到靈魂兩個字多少猜到一點,司湯達喜歡通過人物內心的掙扎來表現一個完整的人。《紅與黑》中的于連從最初就渴望打破社會的不平等。初入市長家便渴望得到和主人同等的待遇。其悲劇始因在于封建等級社會的門第森嚴,在于教會和政黨種種地下交易;《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則是從最開始想著白手起家,步步升高來發家致富,可最后是因為金錢至上的社會而人性泯滅。
【《高老頭》】
而社會就如同營盤,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社會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不變的。無論是不平等不公正,還是金錢至上,永遠都是時代的主題,愛情也同樣如此。
02
愛情
司湯達通過對人物的內在的描寫,讓他如同拿著柳葉刀的手術醫師,一點點剖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回憶。糅雜背景不可忽略的大環境,呈現一幕幕讓主人公進退維谷卻又容不得舉棋不定的種種情景。就比如于連與德萊娜夫人的愛情線一樣。因為于連的貧窮,更越發襯托出他內心的驕傲。而兩人家境的天差地別在最開始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只等著一天天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因為于連的驕傲,“生來不是下跪之人”讓德萊娜夫人越發的敬佩。這種敬佩夾雜著同情與憐憫,夾雜著為愛的不惜代價。因為在德萊娜所處的階層社會,周圍的花花公子紈绔子弟的驕傲自滿多來源于身價財富社會地位,而于連的才華與不羈,驕傲與責任讓她眼前一亮,抓住便不愿意松手。像極了窮書生與大小姐的戲碼。
德萊娜做足了在她看來應該做的東西,寬容,理解,包容,但這都基于欽佩和憐憫的地基。而因為于連的身世,更加凸顯了他的自尊心和恃才傲物的天性。司湯達鐘愛拿破侖,所以,于連在文中也不可救藥的以拿破侖為偶像,事事力求做到心中的要求,否則便回讓自卑和懦弱充滿內心。所以,在相處過程中德萊娜是痛苦的。她不僅僅需要兼顧愛人的自尊心,還要時時刻刻提防他的敏感與脆弱。因為在乎,所以謹慎,因為狂熱,所以坦誠。而最后,他們都用各自的方式征服了彼此。
而于連與瑪蒂爾德的愛戀則始于對拿破侖的崇拜。那種男人對于女人的征服欲望加上從最開始貴族門第的瑪蒂爾德就沒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于連更是激起了他身為男人額征服欲望。那種自信與驕傲,在沒有被徹底摧毀前是不可一世的??蛇@段感情并沒有像前一段一樣?;蛘哒f,這段愛情的伊始起于獸欲。一種占有欲,征服欲望在作祟。男人對于女人有征服欲望,女人對于男人同樣如此。而瑪蒂爾德還需要于連來拯救她的生活,乏味的生活。于連如同一管興奮劑,給她的生活注入新的血液,這種感情更多的是需要新鮮感和激情,從而帶來更多的快感。所以,這段愛情的悲劇就不單單是因為門第觀念的差異,更多的還是心靈起點的跑偏。
兩段感情的結局都是悲劇。于連一來在精神層面告訴自己是強大的一方,一來又因為現實的不可妥協而覺得自己逐漸被改變破壞。他一方面希望自己不要改變,一方面又被責任所牽掛。他始終變不成他所痛恨的野心家。愛情上同樣如此。他在最后還是選擇了萊德娜夫人,更是與之前槍殺未遂形成了鮮明對比。他的矛盾夾雜著始于自己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害怕失去,又害怕混亂。概括一句就是他的生活脫離了自己的掌控。如果說瑪蒂爾德是欲望和激情,那么萊德娜便是真誠和寧靜。但是,姑娘們,不是社會上的每一個高貴萊德娜都能再次換回于連的初心。不是每一個男人都能在堅強被戳破后還能軟弱低頭的回歸摯愛?,F實比書中的的現實更殘酷。
【西方王公貴胄】
打個比方吧,想象著知乎某個小透明,他沒有權勢,沒有背景。除了在知乎上寫答案,寫文章,通過此媒介表現自己所知外別無他法。而此時一個大V女神恰好發現了他,對于他的遭遇與境地從同情到欽佩,從萌生愛意到相互依托。這就是于連和萊德娜。而當這個小透明不再透明,也有那么少許粉絲后,他和之前的大V女神分開了,遇到了另外一個大V女神,正因為他對她沒有什么好感,覺得除了頭像可人外,并沒有什么特別吸引他的地方,出于自尊和驕傲,他對女神很冷淡。而這個女神又是女王范兒,他的行為激起他濃厚的興趣。女神就這么在最開始沒有把他當一回事兒到反過來想征服他了。但是他們的初衷是彼此征服展現更多的自我價值。所以這個悲劇比之前的還大。
03
對立
《紅與黑》從書名到線索,從人物到故事,無處不充滿著各種對立。貧窮與富有,低賤與高貴。諱莫如深的段落中司湯達凝練出一條條血的真理。這個世界上很多機會就不是給你的,很多尊重就不是給你的,但你可以選擇抗爭,你可以去爭取。而結果,因人而異。正如前文所說,最重要的對立無外乎題目中紅與黑撲克色一樣的明示——紅色軍旅和黑色教會。而對教會的一切描寫都是基于一個認識:宗教是階級統治的工具,為階級斗爭服務的。這也是于連所反抗,抗爭的全部悲劇所在。
好的,你選擇了抗爭,而就在建功立業飛黃騰達指日可待時,拿破侖遭遇滑鐵盧,波幫王朝復辟,你的一切努力隨之灰飛煙滅。大環境的社會變革引起強烈的反應。于連選擇從紅到了黑,從軍旅踏足教會成為了一位傳教士。他渴望成功,渴望財富與地位,他有著雄心壯志即便生活想要撕碎他,他依舊奮不顧身的撲過去。但因為他的自尊,他拒絕了別人的施舍與幫助。說來真是巧。司湯達在于連的愛情歷程上圍繞自尊與驕傲,在他為夢想而戰荊棘的時候同樣設置了他最高的心坎——自尊。懷揣夢想的于連不亞于每一個北漂上漂。嶙峋瘦骨對抗虎豹豺狼。將生命中的一切光輝用他“低賤”的自尊點燃,哪怕流血,哪怕犧牲,與其茍且而碌碌無為,他更愿意為理想死得其所。而這一切在各種對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除了環境中階級的對立,這還是一個人與整個社會的對立。是一種默默無聞卻又擲地有聲的吶喊。對地位不公的不滿,對追求財富過程中不公的不滿,對努力有所為卻因為身世而受輕視鄙夷的不滿。受拿破侖影響的小資青年于連,就這么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這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醒我獨醉。他堅信自己的理想,并不為外界誘惑所改變初衷,以平民階層對抗封建勢力,以低位出身對抗高貴的權胄。這是他強烈的自尊心以及想要飛黃騰達的野心所緊密聯系的。可能榮譽不僅僅存在于戰場之上,也存在在他的心間。即便到最后,臨死前,他依舊拒絕赦免,從而完成自己生命的絕唱。他所處的圈子和他的野心格格不入。促使最后于連的死亡并不是他的功利主義,而是他的功利主義不夠純粹。正印證了李宗吾的《厚黑學》,皮不厚,心不黑,不足成功。
歷史是個車輪,總在重復一樣的故事。那種與世界為敵的思想不斷的被升華,指引,夾雜著血淚,遺憾,懊惱,迷茫。一個個為理想奮斗的青年俊彥,一個個奮不顧身投身社會熔爐的年輕身影,都是書中想要表達刻畫的形象。雖然很多背景已不適用于當下,不宜生搬硬套背景,但于連精神永存。雖然他沒有宗教信仰,但他為了打破對立,為自己的夢努力;雖然他也有混跡江湖所影響的狡詐與虛偽,但這是不得不傍身的手段和武器。人人生而有面具,問題是,面具戴久了就和皮膚融為一體。形成新的對立。
很多時候矛盾就在于此。我們知道于連最后沒有成為他夢寐以求的人物。可倘若他成了,他會變成他曾經對抗過的那些人嗎?無從知曉。所以司湯達覺得他不得不死。現在的社會充斥著各種對立,嘲諷與鄙夷。鄙視鏈更是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由財富和權勢筑框架,由虛偽和貪婪填血肉。當一些人痛罵所對立的人群時,他們可能只是沒有機會成為那撥人罷了。正如書中的瓦勒諾,曾幾何時和于連一樣的出身,而結果的不同更是說明于連是有機會成為他野心里迫切成為的人。有人說瓦勒諾殺于連是出于嫉妒,出于自己的面子,不否認,但更多的是他在于連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要把他掐死在蛻變的邊緣。正如前面所說的那部分人群,當他們有機會成為他們痛罵的那撥人,他們會毫不猶豫,義無反顧的舍棄原本擁有的一切,當完成階級換血后,又會回頭痛罵曾經和他一樣的人。如果時間線可以展開,你會發現,現在的他,用盡一切辦法不讓過去的自己過來;而過去的自己用盡一切的能量痛罵改變以成為現在的他。
無限的色彩給予了無限的可能。它是一面鏡子,反射出一切的可能。而紅與黑,僅僅兩種顏色,可能便囊括世間一切浮華與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