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前,觀看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時,對男主陳孝正所說的一句臺詞印象深刻“最后我們都變成了自己原來最厭惡的人”,每個人一開始都想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但現(xiàn)實是大多數(shù)人最后都變成了自己原來討厭的模樣。
你說你是在朝著一個偉大的目標前進:做自己喜歡的事,成為自己預想中的模樣,雖然我們很難弄清楚自己到底想成為怎樣的人,但是知道自己不想成為怎樣的人往往更容易,就比如很多人都討厭圓滑世故,而它的對立面有棱有角就是我們的追求。
知道自己討厭什么很重要,但是往往你會不經(jīng)意間就變成了自己所討厭的模樣,做著自己唾棄的事,說著自己不喜的話,卻還不自知。
我們內(nèi)心對人、對事會有一個判斷的標準,決定了我們的喜好程度,但標準的不一就會出現(xiàn)上述情況。
有一個詞叫做雙重標準,也就是對他人的要求與對自己的要求差別很大,我們往往就在不經(jīng)意間將這個詞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一個曾經(jīng)夢想走遍全中國的鄰居,還曾因為自己夢想與父母爆發(fā)過爭吵,但現(xiàn)在早已聽著父母的話,認真賺錢,結(jié)婚生子。
有一次去他家閑聊的時候,當時電視上在介紹著中國各地的名勝古跡、優(yōu)美風景照,他兒子這時候突然看著他說道,爸爸,我以后也想去這些地方看看。
他微笑著回應,那你以后要認真讀書哦,別忘記你說的話哦。
聽到他們的對話,突然有一種悲哀涌上心頭,大人們總是在教導孩子們要堅持自己的夢想,不要輕易放棄,但很大的諷刺是,最先放棄的卻是大人們自己。
《士兵突擊》中有句經(jīng)典臺詞:不拋棄,不放棄。
現(xiàn)實中,許多父母先行拋棄了自己,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然后往地上一趴,卻告訴孩子要堅持,要克服困難,等著孩子自己出息。
父母對自己的標準是放棄夢想也沒關(guān)系,而對孩子卻是要求他們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聽說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但是大人們自己卻沒有成為一個很好的榜樣,卻在期待著孩子的成功。
二
咪蒙,自媒體大v,文字極其接地氣,煽動性很強,很容易就能把人的情緒調(diào)動起來。一篇《致賤人》讓她圈粉無數(shù),然而由于其文章中經(jīng)常會有一些俗氣的詞匯如“特么”“婊”“逼”出現(xiàn),并且偶爾邏輯性欠妥,總是被人詬病,不少人給她貼了一個“媚俗”的標簽。
但是,另外一些自媒體人撰文批駁咪蒙時,卻往往帶有強大的個人情緒,為“噴”而噴,沒有很好的說明自己反對咪蒙的原因,并且邏輯性同樣欠妥,言辭激烈同樣有許多不雅的詞匯。
我就想不明白,根據(jù)你的文章,明明你與你口中的咪蒙就是同一類人,為什么在你的思想里卻把自己放到高處了,憑什么看不起“媚俗”的咪蒙,很明顯就是雙重標準,你自己用這些詞匯就是高雅,而他人用卻成了低俗?
你對自己和對咪蒙使用不同評判標準的時候很可笑,你知道嗎?
我同樣不同意咪蒙的很多觀點,但是卻認為我們也應該言行一致,不搞雙重標準,既然你認為她媚俗,就用不媚俗的文字反駁,這是我們寫文章的善意與對自己文字的尊重。
同樣的,郭敬明也是一位飽受爭議的寫作者,很多人認為其作品傳達了一種奢華價值觀,并且經(jīng)常無病呻吟,風花雪月,但是也請你批判他時,能夠有理有據(jù),而不是和他一樣經(jīng)常炫技,不知所云。
否則,你和你口中的他也只是半斤八兩,沒有誰比誰高到哪去好嗎?
三
還有一種很可笑的雙重標準就是對待國人與外國人不能一視同仁。
之前就聽到身邊的長輩一直在說外國的好,有一次國內(nèi)又出現(xiàn)一起食品安全問題,長輩憂慮地說中國真的有太多問題了,生活在這里真的不安全啊,要是在外國,我們就不用擔驚受怕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之后不久,新聞上出現(xiàn)了外國的一起食品安全問題,眼前一亮,這是個好機會,我就想趁機消除長輩的一些偏見,誰料長輩竟然說,百密也終有一疏,很正常不過的事。
看著長輩輕描淡寫的樣子,頓時無語了,那中國也不是每天都出事啊!
以前有看過一個故事,作者說,深夜在日本看到行人在紅燈前都會停下來,就算馬路上沒有車經(jīng)過,都不會有違反規(guī)則的舉動,只是靜等綠燈的亮起。
一位同學聽過后,也很向往日本的這種井然有序,還借機鄙夷了詬病已久的“中國式過馬路”。
后來,我發(fā)了一條新聞給她,內(nèi)容是日本一位行人闖紅燈被車撞倒,剛想打字說“日本也不見得就是所有人都會遵守交通規(guī)則,只是中國的情況嚴重點。”
結(jié)果,還沒等我打完字,她就回了,好難過,好可惜,這人一定是有什么急事才會這么匆忙的……
記得,有一次親眼目睹在街上有人闖紅燈被撞時,她說的是,活該,誰叫他不遵守規(guī)則的,不值得同情……
好吧,立馬刪了想說的話,我們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
哪怕有很多人都曾說過,外國不見得就比中國要好,可是現(xiàn)在才知道,在有些人眼里,外國的月亮一定比中國的好看,又大又圓;外國人的素質(zhì)一定就比中國人的高;外國的游客一定比中國的游客文明。
你總是拿低素質(zhì)的國人與外國高素質(zhì)的一撥人相比,有意思嗎?
四
面對雙重標準,王小波也曾說過,在文學藝術(shù)及其他人文的領(lǐng)域之內(nèi),國人的確是在使用一種雙重標準,那就是對外國人的作品,用藝術(shù)或科學的標準來審評;而對中國人的作品,則用道德的標準來審評。這種想法的背后,是把外國人當成另外一個物種,這樣對他們的成就就能客觀地評價;對本國人則當作同種,只有主觀的評價。
在宿舍里,也有人自己睡覺休息時,要求別人輕手輕腳,不要發(fā)出噪音,而別人睡覺時,自己卻音樂外放,看視頻不戴耳機,還時不時爆發(fā)一陣大笑。
在做事上,人人都會犯錯,但很多人卻不允許別人犯錯。
只想對這些愛用雙重標準的人說一句,你真的很可笑,你知道嗎?
能不能表里如一,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地做人、做事,真誠點,好嗎?
我是凡羽,但寫的不是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