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繪畫藝術?

把內心的感知,用繪畫的語言表現出來,就是繪畫藝術,關鍵在于要有內涵,用吳冠中先生的話來講,就是內涵大于形式。

雖然,內涵大于形式,但是,繪畫的形式是一件蠻讓人費勁的事。繪畫技法是如何發生變化的?為什么好好的繪畫會從具象的寫實技法,發展成看不大懂的抽象技法。即使是專業的畫家、評論者也都是從畫的形式、技法來評論畫。現在流行抽象畫法,不畫幾筆抽象畫的都不好意思叫自己是畫家。

繪畫藝術,就是人把自己感知到的內涵表現出來,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對自己的感知能力有了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對感知的對象有了更廣泛的拓展,因為這些變化,繪畫的表現語言發生了變化。

比如,最早的感知,是通過眼睛進行感知。于是,我們看到的畫面與眼睛看到的一樣,這表現出來的就是寫實畫法。

但是,畫家是一些“視覺”感知能力特別強大的人,他們中有些人能發現,在眼睛視覺的后面,還存在著"意識視覺",意識視覺是眼睛視覺在大腦中成像以后的畫面,我們一般人這兩者是分不清的。而感知能力強的人是能分別的。于是,印象派之類的,表現意識視覺的繪畫就出現了,我們可以做個試驗,把印象派的畫縮小來看,其實是很寫實的。

直接把自己的意識視覺畫出來,嚴格滴說,這也是寫實的畫法。既然是在意識中的視覺,它就會受繪畫者的情緒、心境之類的心理影響,于是印象派就又有了新的發展空間了,可以在自己的意識視覺中進行再造,這種再造的空間非常大,可以是在原有的結構上,也可以打破原有的結構,重新再造。不僅僅是結構再造,色彩也可以再造,一切繪畫元素都可以進行再造,這樣。統統都再造過畫出來的畫,旁人基本就看不懂了,只能參悟,打破結構,色彩來表現一種情感、心境甚至是一種節奏、旋律,這就是抽象主義的技法了。

這是在感知能力方面發展出來的繪畫技法。

還有一方面發展出來的畫法,這就是感知對象的變化,傳統繪畫表現眼睛看得到的世界,但是真正的大畫家的感知能力遠遠超越我們一般人,TA們能感知到我們一般人遠遠不能感知到的世界與自我,有人同時研究了畢卡索與愛因斯坦,發現他們的成長軌跡高度相似,連研究的方向也一致,畢卡索認為同一時間中,人同時處在幾個不同的空間中。畢卡索展示出來的繪畫,就是表現人在同一時間的不同空間。從某一種角度來看,畢卡索與愛因斯坦一樣都是科學家,只是表達的語言不同而已,愛因斯坦用的是數學公式,而畢卡索用的是畫筆。

大畫家都有超人的感知能力:蒙克畫出來的人,都象是有神經病的妖怪一樣,他畫的其實就是人的內心,普通人的內心就是那種感覺,焦慮、恐懼、不安,蒙克感知到了,并且表現出來了。蒙德里安畫過很多種畫法,最后,他畫出了不像畫的畫:幾何色塊。為什么是幾何色塊呢?從蒙德里安的繪畫軌跡中,可以發現,蒙德里安就象是一個求道者,但是,一直沒有找到方向,一直徘徊與人性與魔性之間,就好像一個人找遍了人性的世界與魔性的世界,最后,他找到神性世界。拋開一切人性、魔性的元素,只有幾何結構、純粹的色彩能夠表現神性。在蒙德里安的繪畫足跡中,我們可以看到哲學、宗教在藝術這樣里融合了。

對了,還有一種是無意識繪畫,就是繪畫者在繪畫時進入無意識狀態。這種畫畫出來,繪畫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畫的是什么,因為那不是他的意識畫的。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繪畫技法與表達的內涵有密切的關聯,技法本身并沒有高低之分。

什么是藝術

舞蹈,為什么是舞蹈,而不是體操?原因就在于……

與藝術家神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