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相當之有意思,有意思到我一拿起這本書翻了兩頁就決定要借走了,屬于一見鐘情類的書籍。
首先這本書的裝幀是非常有特色的,用文字素描出費先生(看完這本書覺得崇敬萬分,值得用「先生」二字)的側影,其次用墨綠色的邊框(圖片有色差)看起來也相當有味道。
可能我手上拿的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博雅雙語名家名作」,所以它的目錄也做得十分的古色古香,十分舒服。
正文部分的排版也做得十分高雅,中文部分大概就6寸左右,大概就是電子閱讀器的閱讀屏幕般大小,字體用的是黑體,雖然小了一點,但是也相當清晰。
值得一提就是本書封底的「博雅雙語名家名作」翻譯書單,我知道的書如《江村經濟》和《鄉土中國》已如雷貫耳,和這些放在一起的也一定并非平庸之作,所以我也將這份書單放在了我的待閱清單之中。

本來以為這本書是一本關于中國鄉村經濟文化的介紹,讀過之后才發現這本書的主題其實不限于中國鄉村,還包括了費先生關于教育、學習、文學等方面見解,如果讀得認真一點,就可以從這些見解中可以窺見費先生專注的態度和高深的造詣,雖寥寥數筆,但已勾勒出費先生豐富的知識輪廓,這本小冊子內容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這本書出版于1947年,距今已經有67年,但這些文字看起來還像是新的一樣,經典的價值就在于此。
閱讀經典當然是相見恨晚的感覺,但不曾錯過也算是人生幸運。
這本書只有十四篇文章,看起來有近200頁,中文其實只有九十多頁,但我讀得很慢,一是這本書帶我進入了一個對我來講是新的領域:鄉村社會學;二是費先生用的四五十年代的敘述形式,為準確的描述,他不得不去創造新的詞匯,讀著讀著須回頭再看看;三是我覺得這本書的信息量挺大的,值得去咀嚼思考。
接下來,我會對這本書做一個長長的讀書筆記和思考,算是對此書的一種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