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讀了20本書,這本是思想上收獲最大的。
要說起來,有感觸方面很多,多的難以計數。總體上就是不但彌補了我不夠全面堅實的三觀,更在整體上拔高、過濾思想。
大師的真誠不但對人,對物,對所有有生命無生命的同樣對待。對國外的朋友,對小貓咪咪,對一棵樹,一棵絲瓜沒有差別對待。
萬事萬物本就是平等的,只有人自詡高高在上,時常頤指氣使,破壞自然、破壞環境,就連對自己的同類也是以面具示之,三句話離不開假大空,以為自己裝作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便能高人一等,便能受人崇敬。
事實卻恰恰相反。這是第二次讀大師的書,當看介紹說他精通12國語言(這些介紹都是編者寫的,但確是事實。),我就有種看傳奇人物的好奇心態,想著文字中能窺探一二大師的求學研究的經歷或心得。
但兩本書讀下來,一無所獲,除了這本書中,大師有一篇文字中提到,當時在德國學習,說德國的大學是沒有畢業年限的,可以永遠讀下去,是否能畢業全看論文水平,如果論文能過就能順利畢業,但論文想過怎么也得四五年才行,因為導師要求,論文首先要觀點新穎,如果只是陳辭濫調的再次論述是不可能通過的,光是觀點就要至少兩三年才能選定,最后再是準備階段,查閱各種書籍。
大師在文中回憶當時的感覺也是枯燥不堪。除了這一點,再無關于學問的文字。更沒有一點點炫耀與高高在上,反而是極平凡普通,我們會經歷的大師也會經歷,我們懼怕的,大師也未必喜歡。
不過大師多了一些平穩的心態,多了一些堅持的耐力。就如他在書中引用蒙田的一段話一樣:
對榮譽的另一種追求,是我們對自己的長處評價過高。這是我們對自己懷有的本能的愛,這種愛使我們把自己看得和我們的實際情況完全不同。
他一定是早就看透了榮譽,知道他們不過是一點一滴的積累,是多知道了一點點別人不知道的知識。正如他所說:
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作“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正是有這種認識和心態,他專注地博覽群書,筆耕不輟,幾十年如一日。什么時候能學得大師的這一招,一輩子也算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