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季羨林先生的書,是抱著極小心,極珍惜,極崇拜的心態(tài)來的。這與第一次讀他的書時大不相同,那時是沖著他的名氣去的,語言學家、文學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
這種靠能力與毅力獲得的實力讓人崇拜而敬畏。因為前段剛剛讀過大師的書,再次讀大師的文字反而拋開了那些光環(huán),只是有感于他對于人生的智慧與感悟,他的文字以小見大落于細處,情感飽滿而真摯,讓人徜徉享受其中的時候,又對人生有新的啟發(fā)與思考。
如書中的半句話:當時只道是尋常。如果是在十年前讀他的文字,未必會有這樣的感悟,語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生最好的十年,由青春勃發(fā)心潮澎湃,到歷經(jīng)世事嘗盡酸甜苦辣。
十年前,是個只會向前看的年紀,以為自己最美的人生必是在以后,只道青春再尋常不過,甚至熱血地踐行著人生就是用來浪費的思想。是個別人說什么都聽不進去的年紀,以為自己的人生肯定與別人的人生大不相同。
感恩遇見,現(xiàn)在讀大師的文字剛剛好,心性已定,羽翼已成,對人世有了清醒的看法,對天、地、人有了敬畏的心態(tài)。此時,前行路上信心不足,迷茫有余,希望從大師真誠的文字中,品嘗事間百態(tài),學習人生智慧,為前路踐行,為余生叮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