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本書是我加入拆書幫成都蜀漢分舵21天訓練營得到的獎勵,剛拿到這本書時,我想著要運用RIA便簽閱讀法【"一夜(頁)復聯行動"。一頁:一個片段(R)、復:復述原文(I)、聯:聯系過往經歷(A1)、行動(A2)】讀完這本書。可是直到今天,我已經讀完這本書了,很遺憾沒有完全把RIA讀書法運用起來。因為我覺得這本書每一章節都戳中我的內心,每一小段或者每一個故事,我都想細細品讀,所以我選擇精讀這本書。慶幸的是,加入拆書幫以后,我讀書不像以前,翻開閱讀時覺得熱血沸騰,書一合上就什么都忘記了,我學會了邊讀邊思考,并且改變自己的行為,落實到行動上,長成為自己的樣子。成長永遠比成功重要,把成長自己,變成人生的頭等大事。
? ? ?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隸?
?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在要不要買房的問題上深有體會。去年的思維模式就是,畢業就結婚,要結婚買房就是必需品。當時的我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對方,隨時害怕失去、恐懼,其實當時的情況就算是買了房,我還是會焦慮、恐懼,不是一棟房子就能解決的事,因為我自己本身沒有安全感。為了尋求所謂的安全感,差點淪為“房奴”。現在的我,在35歲之前不考慮買房,不想就此定下來,即使知道中國的房價每天都在漲價。因為我知道我的生活充滿了無限可能,在該奮斗的年紀,不要選擇安穩。
? ? 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或者別人交代我做某一件事情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困難”,畏難、自我設限,成為Yes Buster 安全感奴隸。現在的我,有想法就努力的去體驗,盡情的去實現它。即使失敗了,也不留遺憾。能力=天賦×時間,因為我相信全情投入到這件事本身,而不是投入后的結果,往往能夠把這件事做到最好!
? ? 關于“愛”的三個誤會。第一,錯把依賴當成愛。真正的愛是給對方自由,也給自己自由,學會自己與自己相處,就算他沒有時間陪自己,我也可以活得很好。第二,把愛自己當成了愛別人。典型的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你卻讓我這么傷心”。打著愛的旗號索取,想掌控對方,希望他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第三,把喜歡與愛搞混。喜歡是指向行為的,愛則是指向一個人的本身。我可以不喜歡他抽煙,但同時可以愛他。希望自己在愛的路上,能用心經營、遇見他時,我們能同心同德、同修同行,擁有愛他人的能力。
? ? 這里補充部分書中介紹的快速提升安全感的方法。第一:做成功日志,你就成為牛人。目的是為了找回巔峰體驗,獲得高能量場,天天寫成功日志,每天強化,久而久之,你的自信心就會爆棚。自戀比自卑好,一個人雖然害怕但勇于前進,這才叫勇敢。第二:面對恐懼,觸底反彈。第一步,認清并解讀恐懼,找出恐懼的內因。第二步,渲泄恐懼情緒,鼓足勇氣上。對自己說,我很害怕,但這也沒什么了不起,挽起袖子加油干,上。 ?
? ? 最后總結,安全感不是拿回來的,而是給回來的。生命的擁有在于時時感恩!
? ?
? ? 第二章,讓有趣的生命撲面而來。
? ?如果按照書中的定義,“沒興趣一族”好像從來就沒有什么特別愛好,也沒有什么特長,什么都一般般。哈哈,這些我全都中槍了!以前的我什么都想學,但僅僅止步于想的階段。比如:攝影、PS,人人都愛美嘛;練鋼筆字,話說字如其人;跑步,為了擁有健康的身體;寫作能力,總結,匯報工作都很需要。我之所以不擅長,是因為我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我想做的這些事情當中。古典老師用英文單詞interesting(興趣)來給我們解釋了什么是興趣。興趣就是你以最高級(est)的形式投入到當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也就是說,興趣就是讓你自己完全身在事物其中,去感受事情本身的無窮樂趣。“專注、聚焦、持續”的做一件事。一心所向,大事不急,厚積薄發將時間、精力和資源聚焦于一點爆發。不瘋不成魔。成功的嘗試能收獲到成果,不成功的嘗試能收獲到智慧,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帶來快樂!
? ? ?以前,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自己不夠好,不敢邁出第一步,從現在開始要有自信哦~。其實我不是缺乏能力,我缺乏的只是投入——對不知道結果的事情的投入,投入是熱愛生命的鑰匙,要像從未受傷一樣的熱戀,享受愛一個人的感覺。不斷去追求那些不能夠被滿足的深層次興趣,比如愛、成長、超越自己、快樂、助人……它們會讓我幸福一輩子。
? ?第三章,心智模式決定我們的命運。
? ?心智模式:由本能和過去我們對世界的觀察而來,如果把大腦比作電腦的話,心智模式就是我們的操作系統+安裝的軟件+硬盤里面所有的東西。心態來源于心智模式,好壞心態的背后,是關于世界的不用假設而決定的。這就是為什么你聽了一場成功學講座,激動得神魂顛倒,回家涼風一吹該怎么樣還怎么樣?因為心態是一種“態”,就好像水有液態和氣態。聽課的時候溫度上去,就是氣態;回到家沒有這個氛圍,就自動回歸液態了,就像我參加“一語定乾坤”三天的學習。成功者的“態”我學會了,但是他背后的心智模式,我還是不懂。
? ?不破不立,要打破我們的思維定式(過去的經驗和記憶),改變我們對于過去的看法,突破柔軟可以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重新認識我們的過去(A1),改變我們的未來(A2)。開啟“幸運兒”模式,發現外在潛在的機會,把握意想不到的機會,從而為自己帶來好運。這一點,我很欠缺,因為自己是一個執行力強的人,容易按部就班的做事,聚焦于完成任務,從而忽略掉外在潛在的機會。
? ? ?心智模式升級的必經之路:混沌(不知不覺)→覺察(后知后覺)→醒覺(當知當覺)→超越(先知先覺)
? ? ?第四章,成功學不能學。 ? ? ?
? ? ?梁寧創業的時候,他曾問過雷軍,“為什么看上去別人都挺順利,而我這么不順?”
? ? ? 雷軍說:“因為所有人在談的時候,都簡化了過程。”每個九死一生的創業者對自己的失敗經驗從來略過不談。大家愿意對媒體呈現的,永遠是那幸運的5%。所以,創業者應該多花點時間學習別人是怎么失敗的,因為失敗的原因就一兩個點。我們應該清楚自己堅持的是結果,還是一個方式。因為,道正則術無窮,達到結果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
? ? ? 成功就是越走越近。success (成功),前面是拉丁文前綴“suc”,代表“靠近、接近”,后面是一個代表“走”的詞根“cess”。我人生真正的目標是我要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幫助人,快樂而自信的學習!
? ? ?
? ? ?第五章,如何找到熱衷一生的事業。
? ?不要只和要結婚的人談戀愛。這樣只能遇到3種男人,天真到認為可以一見鐘情的小男生、覺得結婚就行的老男人、和覺得反正承諾又不上稅的大忽悠。以前想的也是找個合適可以結婚的人就可以了,看來還是應該慎重。多接觸、多了解,不行就趕緊撤。嘗試總是冒險的,而不嘗試是最大的冒險。年輕的時候你可以一見鐘情,但是到了年紀你就該兩情相悅一段,然后選擇和一個人白頭偕老。
? ?如何決策才能打破“后來”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在進入未知領域的時候,給自己一個不做選擇、觀察的空間(樣本)和底線(評估),在這個之前,不要作選擇的決定,一旦過了這個底線,就大膽出手。這就是最好的“選擇”模式。
? ?通過培訓和學習求職,眾多的游戲和分享讓我有一個絕好的機會展示自己,把自己推銷給身邊的人。圈子的作用還是很強大的,認識一個人,推開一扇門。培訓是最輕松的把大家聯合在一起的方式。
? ?“道”是不會改變的,而“法”會簡單的改變,至于做事情的方式“術”,就會經常的改變。職業規劃中,人的價值觀和天賦就是人的“道”。這是不會改變的,它決定一個人以后大概的方向和趨勢。職業規劃中的“法”,的是人做事情的方法、態度等。一個人做事情的方式(核心競爭力)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和外界的變化緩慢的改變。徐小平老師談到的3個趨勢:國際化、商業化和中國機會論,就是這種對“法”的詮釋。“術”是具體的實踐操作方法,職業就是一個人和社會合作的方式和手段,職位可以不斷地變動。
? ? ? ?如何制定一個好的職業規劃:
1. 尋夢想 (20年)
2. 培養和發展核心競爭力(10年)
3. 瞄準一個5年能達到的目標,細分為3年的職業計劃,這個計劃以務必達成的執行為主。
4. 每隔一個月跟蹤檢查進度
5. 每隔半年復盤一次
6. 對新的機會和趨勢永遠保持警醒
? ?平臺、資源、眼界、機會、好老板、失敗的經驗,這些都是未來會升值的潛力生命股票。
? ?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你也將失去群星。沉沒成本其實是已經損失的成本,為了這個損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會頭破血流。人對損失的感受比獲得的感受強烈約4倍。(嘗試在內心體會一下,如果我借你100元,還你102元的快樂;和我借你100元,還你98元的惡心感。)在同樣的刺激下,人們總對失去有過高的判斷。所以,我們總是害怕損失,而忘記我們可以獲得更多。
? ?我們離成功只差一個心中真正的目標。航行者可以穿過風暴,一直在接近目標,最終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漂泊者則被夢想詛咒,一輩子胡亂漂泊在海上。
? ?我的目標是成長自己,盡自己微薄之力幫助他人。
? ? ?
? ?第六章,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 ?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主動出擊,成就與眾不同。以前的心智模式是:外界、別人來掌控我的生命,導致我現在的狀態。習慣把自己的痛苦和快樂放在別人身上。比如,以前知道對象打麻將或者熬夜打游戲,他的行為就會啟動我的郁悶按鈕,我也會面帶怨氣的說:“就是因為他打游戲,我才生氣的,誰愿意生氣啊?”學會掌控自己,去收獲新的可能,自省,覺得自己可以應付一切,有動力去再嘗試。不要怕有壓力和丟面子的問題。
? ? ?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遠遠比學會如何評價不公平重要。
? ?第七章,幸福是一種轉換力。將物質轉換為幸福的感覺。
? 我們的父母,總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培養教育孩子的事情上,總怕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容易把自己缺失的東西放大,強加于他們的兒女身上。當資源付出到一定程度,他們就開始一場對兒女愛的綁架——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計劃發展,我就要傷心,就要內心壓抑偷偷飲泣。我這一輩子把你養大,現在過得這么累,全都是因為你!就這樣,我們為了不讓父母傷心,帶著怨氣表演,活在父母的劇本里。
? ?我的生命就像我的家,因為我的不堅持,卻讓別人進來布置。但是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輩子的還是自己啊!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并盡快開始行動,然后用事實證明給他們看!
? ?我們經常在與他人比較,“我要比你更好”,當中丟掉了自己的幸福,漸漸的,我們長成為別人要求的樣子。社會的你其實不喜歡成功,你喜歡的其實是比別人成功。而自我的你其實也不喜歡成功,你喜歡的是成功的過程與希望。對幸福來說,成功就是越來越近。
第八章,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嘗試
? ?【等死模式】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于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穿越成本】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穿越也許會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永久損失。
? ?不要做“開始愛好者”,三分鐘熱度。如果說你真的想要一個認真的開始,那一定要讓自己等一等,然后再等一次,然后在等一次,最后才真正開始。如果這個開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動你三次,那一定是個早夭的開始。只有那種不可抑制想開始的開始,才是有結果的開始;而那種能夠等幾次就沒有了的開始,基本上屬于沖動。區分是愛情還是孽情,是投資還是消費,是職業跳槽還是職業跳樓,是冒險還是冒傻氣,都可以這樣判斷。
? ?壞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開始,不妨試試一個壞的開始。因為一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強。而完美的開始,則永遠都不會來到。
? 第九章,成長為自己的樣子——給殘酷世界的溫暖規劃
? ?工作上不能用鈔票算的;感情上不能放在秤上面稱的;性格不是測出來的——我怎么知道我是誰?自由書寫?100條夢想,問問自己想要什么?我到底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一個人?成長為自己最好的樣子。
? ?溫暖規劃:
1. 生命三腳架:自我、家庭與團體、職業。你可以不上班,但是你不能不工作!更不能沒有朋友圈。
2. 想讓身邊的人快樂,快讓自己快樂起來吧!
3. 在這三個時間段里減少工作:第一、結婚前——理清楚婚姻與戀愛的區別,明白彼此的關系、家庭脈絡。建立好二人系統。第二、孩子0~3歲,性格養成,母親參與得多;14~18歲,世界觀養成,父親參與得多。這兩個關鍵階段,應該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投資家庭。第三、父母80歲以后,抽時間陪伴、盡孝。不要留下遺憾,子欲養而親不待。
? 總之,先好好的愛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后再慢慢的愛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