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書的副標題叫“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
所以其實是我沒有好好根據《怎樣閱讀一本書》的規則來讀。否則一早就應該知道,這本書的主要焦點在于告訴你“如何審題”,而不是提供你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
想明白這一點后,對于這本書的理解開始順暢起來。然鵝,這是我看完書,整理了2稿筆記后才幡然醒悟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作者為了突出審題之重要,前三部分的議題分別是:
一、問題是什么
二、這次的問題是什么
三、問題到底是什么
占了整本書的50%。
之后又圍繞,
四、誰來解決問題,
五、問題來源
六、是否要解決問題。
又說了50%。說來說去,都是告訴你,解決問題之前,你更應該先知道“問題的真正所在在哪里?”
1問題是什么
在遇到問題時,先問兩個問題。
1、誰碰到了問題?我要為誰解決問題?
2、?然后針對問題1,你可以為相關的各個人群,尋找到對于他們來說“問題的本質”是什么?
在此過程中,人們將單一思維模式切換成多重思維模式,成為一個“問題解決者”。不過更重要的是,經過反復思考,你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你面對的到底是個什么問題?
當你有了這樣的覺悟,那么回到源頭。什么是問題呢。
說到底,問題就是理想狀態和現實狀態之間的差別。在這個層面上來說,我們無時無刻處在問題中。而將這個差別縮小,或者消除,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回到作者給的故事情景。面對電梯前排長隊的局面,你覺得問題在哪里?
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問題在電梯運營的速度上。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對于抱怨的人來說,他們抱怨的真的是電梯運營的速度嗎?他們的理想狀態是什么,現實狀態是什么呢?
理想狀態:一到電梯口,就能上電梯。或者少許等一分鐘就能上電梯。
現實狀態:在電梯口排隊,要等5-10分鐘才能進入電梯。
所以,答案出來了。其實問題是大家覺得等電梯時間太久。
所以故事里的郵差,對癥下藥,讓大家感覺等待的時間在縮短。在等候的時候,給大家找點事情做唄。電梯的運營還是一樣,但問題卻被解決了。
2這次的問題是什么
到了第二個故事。這是個比第一個故事復雜多的投標故事。在這個故事里,主人公似乎明白要處理一個怎樣的“問題”,但兜兜轉轉后,他卻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對于“問題”的定義并不是正確的。
作者提出:“不斷追求對問題定義。你永遠無法確認已經找到的問題定義是正確的。但是永遠不要停下尋找正確定義的腳步。”鼓勵讀者對于問題的真正意義多加思考。
PS:這個故事我并沒有很看懂。
3問題到底是什么
其實,“每一個解決方案都是下一個問題的來源。”
“問題,解決方案,新問題循環出現,構成了無盡的鏈條,所能指望的最理想狀態就是,新問題比我們已經解決的問題要好對付一些。”書里給的答案聽起來好像此恨綿綿無絕期。
既然問題那么多,那為什么我們不能預先避免呢?
因為“某些問題最困難的部分就在于發現問題存在。”而在這部分,作者提出了讓我自己很有感觸的一個觀點“一個拿到了新的解決方案的人更容易看到哪里不協調。可是一旦最初的陌生感退去,人所共有的適應能力,就會忽略不協調之處。”
怪不得,我們總會發現,新人,甚至外行容易發現問題和提到解決方案。之前我也在工作中會有別人挑刺我,這種小問題不都習以為常了嗎?現在反過來想,這些被我不當真的“問題”確實是“問題”,只是我太適應了。而那些“外行”因為還沒適應,才能一針見血。并不是針對我的工作。
我們每個人在職場應該更開放的面對“新人”的挑戰,他們有我們所沒有的,珍貴的“不適應”。我們自己也應該習慣在任何一件事情中尋找一點。“如果連三個疑點都找不出來,那么你要么是不會思考,要么就是不愿意思考。”
同時,承接上一章對于問題的定義“刨根問底”。作者覺得每個人在剖析問題的時候還要注意到“問題所在的層面”,以及在提出問題的時候“表達的含義”
4問題由誰解決
講完問題是什么后?作者接下去還是沒說怎么解決問題,而是拋出一個新的問題。“問題該由誰解決”
這個章節有三個故事。講了三種在人選上的考量。
1、?當別人可以妥善解決自己的問題是,不要越俎代庖。如果這是別人的問題,就把它當成是別人的問題。(讓有切身利益的人先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2、?為了改變局面,試著把責任歸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會兒也行。(在無法通過改變外在來解決問題的時候,嘗試從自己出發,改變自己,解決問題)
3、?有時候,認定這個是“他們的問題”不需要給到太多方案。如同故事里書偶的,如果人們真的開著車燈,一個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復雜的解決方案更有效。(小小提醒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5問題來源在哪里。
審題,不僅僅停留在問題表面,還要追根溯源。
有時候,我們知道問題是源源不斷。我們也接受了,問題永遠解決不完。可那么多問題中,知道來源還是有幫助的,你會知道,那些要優先處理,有些或許可以完全不用管。
而且,作者提醒你,知道問題來源在哪里,也可以幫助你找到解決方案。你知道出題的人背景,當初出題的意圖,才能幫你更好的找到解決方案。
畢竟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做事,而另一種人制造出事來讓其他人做的。研究好另一種人,絕對讓你解決問題事半功倍。
16你想解決問題嗎?
到了最后一個部分。作者依舊在提醒你,審題!審題!再審題!
行動之前,還是回到最初,請在解決問題前,先好好考慮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是真的需要被解決嗎?你自己真的想解決這個問題嗎?”
無論表面上表現的如何,有時候,在你提供他們所要求的東西之前,那些問題制造者極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既然如此,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采用姑息的方法對待這些問題。不予理會,不去解決或許是你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
書看完~~突然覺得作者好牛逼的樣子。“如何解決問題”其實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大部分問題被你這樣翻來覆去想一遍后,基本都已經不是什么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