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那點不可理喻的愛
——讀張愛玲《第一爐香》
慢世人
“她明明知道喬琪不過是一個極普通的浪子,沒有什么可怕,可怕是他引起的她不可理喻的蠻暴的熱情。”
“她”是葛薇龍,“喬琪”是她喜歡的男人。
有人說薇龍的虛榮心太重,正是這種強大的虛榮心導(dǎo)致了她人生的苦難與悲劇。理由是住到姑媽家時,她對那一廚的漂亮衣服動了心。
暫且不說這樣的理由是不是值得推敲,單說人生的喜劇,我是一直認為這個世間從來沒有過的。誰的人生沒有苦難?誰的夢想都能成真?對于薇龍這個涉世未深的上海女孩來說,這場來自情感上的失敗實在是悲苦了一些,為著那點不可理喻的愛,付出的代價也是太慘重了。這一切的選擇表面上看是薇龍的自愿,卻又處處潛藏著難以逃脫的宿命的味道。薇龍的確是有機會逃脫香港的紙醉金迷和梁太太的掌控的,可是她真的能夠重新適應(yīng)樸素甚至拮據(jù)的上海生活嗎?真的可以擺脫對于喬琪愛而不得的遺憾嗎?
這就像在蕓蕓眾生的大千世界中,看上去我們有億萬次的機遇去邂逅愛情,去開啟一段美好的戀愛生活,而事實上單身的人仍是那么多,也不見得都是自己主動選擇不戀不婚的。這同樣也如職場求生,我們看似有無數(shù)多的職業(yè)選擇,可是在個人興趣、能力、追求與外在環(huán)境的種種框定下,有太多的人仍在待業(yè)的焦慮中艱難度日。
我一直認為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味正是來自于這種清醒而自愿的犧牲,別無選擇的被動總是讓人心生悲憫之情,而相信這個人在另一種處境的美好生活,而這種可以想象的美好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希望?我們活著,誰的內(nèi)心又真的強大到不需要希望呢?而對于張愛玲筆下這些看似有選擇的墮落,讀者雖亦有同情之意,卻更感絕望,徒然增添了人生的悲劇感、幻滅感與無力感。張愛玲小說的犀利與殘酷也正在于此。
從小說里薇龍的幾次內(nèi)心獨白中,我們可以看出薇龍的確是對喬琪動了心,也非常清楚喬琪不過是一個喜歡拈花惹草卻從來不愿為感情負責(zé)的浪子,也同樣明白為了和這個浪子在一起自己付出的將是怎樣的代價。她就是在這樣的清醒中親手埋葬了自己。
《第一爐香》是十幾年前讀過的小說了。十多年的時間,我們的人生終究不是空白,在漸漸繁復(fù)的經(jīng)歷中,自己慢慢明白個人的意志與能力遠沒有強大到戰(zhàn)無不勝的程度,我們曾經(jīng)以為的刻骨銘心的傷心事、喜樂情,大約也正消逝于歲月的風(fēng)中。唯有讀書時那種痛心與震驚一直潛藏于靈魂深處,在重新閱讀時一一復(f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