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沒有讀過書了,多久沒有因為一本書而興奮難眠,又有多久沒有逛過書店、跟家人爭論過書中的某個觀點?
你說,我每天都在閱讀啊。我在手機微信上閱讀,關注了不少讀書公眾號。
是的,新媒體時代,你有更多更便捷的方式獲取信息。尤其是每月活躍用戶達近6億的微信,其公眾號定點推送的文章,讓你立刻且又零成本的接觸到某個領域的相關信息。
據2016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有51.3%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其中,60.0%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這些手機閱讀接觸者中又有超過八成的人(87.4%)進行過微信閱讀。
然而,普遍性的快餐閱讀,是否還有品味到書的原汁原味?是否還能找到黃金屋和顏如玉?
上一次進書店還記得是什么時候嗎,所在城市的特色書店坐標在哪,午后暖陽下讀書的愜意呢?追新書的情懷呢?
實體書店這幾年沒落了不少,尤其是小城市的書店,少之又少了。以前走進書店,就出不來了。不管是大小書店,書架走廊里席地坐滿了嗜書的人,還有趴著的,蹲著的,跪著的。這種情形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小書店賣的更多的是學習輔導書,有靈魂的書也越來越少。
究竟真的只是電子讀書形式轉變帶來的影響嗎。
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同樣也顯示,2015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8本,電子書閱讀量為3.26本,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也只有7.84本。數據很明顯的表明,即使是電子閱讀形式再豐富,也并沒有在閱讀量上有實際的增長。你還要說你的閱讀時間都花在電子閱讀上了嗎。
或者也可以說是,你有過幾次完整的閱讀呢。
你是真正的讀書發燒友嗎
這里并不是一味的抨擊電子閱讀不好,當然是好,攜帶方便、成本又低。微信閱讀更是一個思維活躍、各抒己見的平臺。在微信閱讀中,你會更便捷的接觸到感興趣的領域,收集最前衛的思想評論。但是,如果把它當作你讀書的平臺,那么,錯了。
微信文章字數多在一千五到兩千左右,閱讀時間多控制在兩到三分鐘,恰好也是你入廁、等位的時間空隙中最好的消遣方式。公眾賬號在內容安排、排版方式、推送時間等方面的運營中,也是充分考慮到受眾的工作與生活、生理和心理等因素,所以微信文章多是從受眾的角度去編排。當一篇斷章取義式的文字片段,外加考慮了你的興趣,那還會有多少實際性的價值呢。
線上的閱讀資源很多,線下也是。有自媒體主辦的讀書活動,有社會團體組織的讀書交流會等等,這種的小型讀書會流行且出現在各個角落。是的,讀書會的氛圍很高,輕音樂,稍有點名氣的作家,一群人坐在一起共同探討某個話題,將知識捧的高高在上、神圣不可得一般。
但事實上,讀書活動只有活動,少了讀書。并沒有實際的讀書行為。為什么這么說。首先,大部分人參加讀書活動之前,并沒有充分的把書讀透,臨時性補課收獲也多來自網絡搜索,缺乏屬于自我的思考和疑問。其次,活動結束之后,也不會主動為書會做總結,寫反思,甚至都不會再翻來回顧書的內容。更多的是,曬曬朋友圈,以表來過。
這里,還不得不提及當今的一種閱讀現象,甚至是種虛榮型行為。莫言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著作一時間線上線下全部脫銷,各大出版社也趁機打包做系列活動售賣。聽說過的、沒看過的、看過幾本的,開始扎堆侃侃而談。馬爾克斯的逝世,一瞬間整個朋友圈的人都成了他的粉,朋友圈里恨不得燒香拜佛的紀念他們,宣告好友你將陪伴他成為世界上最不孤獨的人。
讀書既廉價又昂貴
十幾年來,無數家媒體都面臨和思考的一個問題:紙媒會不會死。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的確給紙媒帶來巨大的壓力。新媒體的輕便、時效、成本等優勢日漸凸顯。電子書也越來越深受到人們的喜愛。抱著一本kindle,體積小、容量大、護眼睛,還可以記筆記。
我完全不排斥電子產品,并且會接納并利用它。問題是有多少人一味的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實際內容。不管是選擇哪種方式去讀書,更重要的是你在讀什么,讀到了什么。
真正的閱讀,不是碎片式的閱讀,而是系統完善的將知識全面化,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不是某個讀書公眾號推薦讀什么,你就去讀什么。你應該有自己的選擇權,當然可以建立在它們的推薦中主動去尋找某個感興趣的知識切入點,然后不斷的擴大的閱讀,橫向加縱向的閱讀,你才會真正的獲得知識。
讀書是一種最廉價的增值方式。讀書帶給人的明朗不言而喻。讀書也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美國作家馬爾科姆的《異類》一書中談到,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出身之外,還需要上輩人的文化熏陶。孩子的行為多來自于對大人的模仿,倘若身邊的大人在看書,孩子也會學著大人的模樣,這是一個耳濡目染的過程。
前不久,去南京逛了先鋒書店,通往精神家園的十字架掛在墻面,滿滿的書和看書的人,走進去,就覺得處于一個人間最美麗、最自由的空間。讀書就是思考。多讀書,不然真的會蠢得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