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歷史的、藝術的、恬靜的,小小的城,有我想要的生活的模樣……
一
出了Fremantle監獄,我們沿著正門口的路往下走,一直走到一個街角。只是一個很普通的路口而已,本來吸引我目光的,是路口轉盤處的雕塑。
直到看見,不斷有人進進出出,才發現對面的一堵圍墻中間,有一個窄窄的門,正對著路口。
隱約可以瞥見里面的燈光,微微黃,暖暖的樣子。外面的陽光很強,對比下來,只覺得那門里面是灰暗的空間。仔細一看門楣,才發現上面浮雕起的字——Fremantle Market(fremantle 市場)。
我是一個挺喜歡逛市場的人,喜歡里面的熙熙攘攘的人間煙火氣。更何況,這個市場的門楣上刻著斑駁的1897,大概是上百年歷史的樣子,怎能不去看看?
門口,只容兩人并行的寬窄。走進去,里面的景象著實讓我吃了一驚。很大的一個市場,商品滿目琳瑯,果蔬艷麗可人,燈光一照,色彩都流淌了起來!與入口的冷清、局促相比,里面真是別有洞天。 ?
再陌生的地方,鮮果蔬菜似乎都是一副親切的模樣,熟悉的顏色、紋理和味道。我像一個久居此地的小市民,剎不住地挑選最愛的水果。
買完東西往里走,才漸漸感覺到,我被門口的幾個果蔬攤位誤導了——這里不是“菜場”,而是綜合的商品市場。
創意的小店面一個接一個,從工藝品、玩具到衣帽飾品,從小吃攤,果醬店,咖啡館,到小畫廊……據說有大約150個小店和攤位。
有不少澳洲特色的商品和當地的特產在出售,所以,不僅當地人在光顧,游客也非常多。這里,是到澳洲之后我第二次見到的人多的地方(第一次是海邊的餐廳)。
Fremantle市場是一座維多利亞式的建筑,正如那個門楣上所寫,建于1897年,里面的裝飾也很有年代feel。在里面走走看看,有回到19世紀的感覺。
想買幾張明信片,便走進了一家文雜店。抬眼發現,這家墻上的裝飾很別致,詢問老板是否介意拍張照片,老板爺爺一臉莊重的回答:我不介意啊,我不介意你拍我,你也發現我很帥了……
爺爺的話,把一整個店的顧客都逗樂了。以至于,我都想把那些店一個一個地看過去,與每個老板聊上一會兒,是不是每個店和它的老板都這么可愛。
但很快,我們就迷路了,一個不留神轉到了一個門口,走了出去。并且,不是我們進來的那個門——我們走到了另一條沒見過的大街上,滿街的行人,滿街的音樂。
回頭看一眼剛剛走出的Fremantle市場,有一個相當莊重的大門,上面也寫著“Fremantle Market”——原來這個才正門口,難怪外面這么熱鬧。
二
循著音樂,往人多的街道走,看到了很多街頭藝人——或者稱為街頭演奏家更合適。他們散在街的各處,在自己的一角盡情地表演著。有的自顧彈唱,一副遺世獨立,等蝴蝶自來的模樣;有的拍打手鼓,明快的節奏帶著路人的脖子一伸一縮;有的一個人表演的像一支樂隊,鍋碗瓢盆全都響——真的是鍋碗瓢盆,還有桶……一曲末了,各有圍觀的觀眾送上歡呼、掌聲,當然還有犒賞。
時近傍晚,街頭藝人的音樂,連帶商店、餐飲店的音樂,都暈染在了空氣中,彌漫在每個慢悠悠閑逛,或者坐在店里的人們。讓我覺得,似乎Fremantle的人們,除了在海邊就是在這幾條街附近了。
這好像一場大party,大家都像約好了一樣的,聚在這里。但這個Party,沒有明確的目的,也沒有主角,熱鬧又不太嘈雜,所有都是背景,所有又都是精彩。
三
“每一座城市都會有一個主題,往往用一條中心大街來表現”,在游覽巴塞羅那的流浪者大街,余秋雨如是說。
那么Fremantle呢?它的主題是什么?困窘于詞匯量,我拎不出一個精華來概括它,只好多詞并用:海洋的,歷史的,文藝的。
Fremantle靠海,也誕生于海。1829年,一位叫Fremantle的海軍軍官帶領大批海軍,從英國穿越海洋而來,在天鵝河口登陸。從此,這里有了“Fremantle”這個名字,也成了澳大利亞最早的殖民區之一。它迎來了殖民者和城市的最初建設者,建港建城,繁衍生存,直到今天。
歷史,大多刻在了建筑上。殖民時期留下的建筑,散布在Fremantle的街道,百歲的姿態,古色古香:火車站、圓屋、監獄、市場、教堂……還有很多不知名的,成了今天的餐廳,旅館,酒吧,展覽館……
大多數的建筑,不論民宅的,還是公共的,建造時都就地取材,用了米白色的石灰巖,沙灘一樣的顏色,把海洋的印記又加深了一層。
而文藝的味道,則由停留在這里的人釀造。
海洋的、歷史的、藝術的、恬靜的,小小的城,有我想要的生活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