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吟雙淚流
? ? ? ? ? 王華
? ? ? ? 每拿起一本書,我都有個習慣,先看前言后語,再看出版時間,盡量多了解一些作者實際情況再決定是否繼續讀下去。然后,粗讀能卒,便細讀,細讀覺得不錯,就研讀。這個習慣多年養成,覺得不錯,就延續下來了。
? ? ? ? 說實話,經粗讀后舍棄掉的,是大多數。 比如說,有的書,書皮挺漂亮,裝幀很考究,書名也撩人,但是一翻看,盡是些陳芝麻爛谷子,平庸人向平庸人搬弄一些平庸的喜怒哀樂而已。 還有一些“快書”,是為一夜成名的人一夜之間趕編出來的。因為蘿卜快了不洗泥,錯字、錯頁、錯碼比比皆是,盡管這樣,且都是精裝的大部頭,價格著實不菲。還有自己寫的“自傳”,自已撰的“總結”,自己在位時的“發言”,自己編的“雜貨全集”,什么都敢編書,什么都能成輯,凡遇上這類“快手”寫出來的“垃圾快餐”,我是不屑一顧的。真怕浪費了我的時間,白白消耗了我的生命。? ?
? ? ? 我覺得,一部好的作品,是要經過作者的艱辛勞動,有時幾易其稿,甚至“十年磨一劍”也不是沒有的。司馬遷說“刮垢磨光”,可以想見其苦。“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的意思是,這首《送無可上人》,我苦想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啊!吟成后不禁雙淚長流。知音者應懂得我吟詩之苦,佳句難得,如不賞識,我將隱跡深山,不再作詩。賈島的這種苦吟精神,對后人頗有影響,如方干:“才吟五字句,又白幾莖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還有盧延讓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均從賈島這句詩化出,感同身受的。
? ? ? 寫書其實就是受罪,頂多是痛并快樂著。絕不會如那些“快手”轉眼之間“名”“利”雙收。據說尼采曾把母雞下蛋的啼叫和詩人的歌唱相提并論,認為都是“痛苦使然”,其中甘苦,并不只是“慢工出細活”就可以言盡。《紅樓夢》寫了十年,寒耕暑耘,修改五六次;《史記》就更不用說,忍辱負重艱難成書;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寫《演員自我修養》花了十年,祁寒溽暑,修改好幾次幾乎把后半輩子搭了進去,書正式出版時,他已經掛了,沒能看到。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 莎士比亞就是個寫作快手。他是皇家劇團的股東,又是劇場的承包人,為了保證每天都有新劇目上演,以賺取利潤,莎翁不得不倚馬可待,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名劇。但這樣的“快才”不多,全世界才有幾個,而且個中的辛苦外人怎會體驗得到,又怎能做到?
? ? ? 仲夏之月,抱一本名著,沏一壺濃茶,找個僻靜的地方,埋頭去讀,不優衣食,不求功名富貴,實在是件安逸雅致的事情。 我曾對朋友說,好書就是野生的精神水果,應該每天吃一點,但也別饑不擇食或囫圇吞棗,這就是我的心得。遇到好書,細細研讀,撫卷回味探討得失真是不亦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