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常感有初老之癥狀,忽起一念,欲作而忘,似風中獨自凌亂。然以此癥結,問百度,遂未果。曾閑讀雜文,有一句頗有詩意:人間忽已晚,山河仍猶在。當時遂有遐想,后主詞,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靜安詞: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頗有相似之處。蓋千古之下,一流文學有共情全人類之特點。
而后便聯想千古下之古典文學,是否有跡可尋。果然,宋玉《九辨》中感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傷春悲秋自古有之,見草木搖落,便恐美人遲暮。此中憂愁,已見老之癥狀。然今人常因此而困惑,不解古人于悲秋之情緒,或因未經透網金鱗之苦,故而不識樂觀之體認。余憶弱冠時,常沉溺于欲賦新詞強說愁之桎梏中。有年長之友人,以少年老成一詞以概之。而今想來,蓋彼時之我,因是未經透網金鱗之苦,故無法從悲觀之情緒中體認樂觀之精神。去歲讀迦陵師句:以悲觀之精神過樂觀之生活。方有所感,古人因何而作悲秋之詩文。
讀屈子《離騷》日月忽其不奄兮,春與秋其代序,唯草不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例文中,屈子見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見草木之零落,想我之老去。然老去之我,非常人,而是美人,美人的零落,不免有更悲之意,而前文草木之零落,亦是令人惋惜,此乃雙重之悲傷。而屈子并非停留哀痛中,后文中滋蘭九畹,樹蕙百畝。冀家國之安泰,愿人才之輩出。乃悲涼中修自身,樹厚德。
唐陳子昂有《感遇》詩數首,中有: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此聯與屈子《離騷》略有相似,感慨年華老去,自我品格究竟如何完?詩文便結束在此,余下留白當為讀者自我完成。前二則例文,均已家國情懷,自身品格來闡述悲秋老去后,當如何自處,且要自我完成。而古人悲秋中,還有閑情小愛中,可窺古人溫柔敦厚之性格特征。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所思之遠人,相去日已遠,而我也是衣帶日已緩,思君之緒令人日漸消瘦衰老,歲月亦是匆匆而過,僅在須臾之間。而此中憂愁無需再道,即使如此,作者對遠人還是只有深深的祝福。努力加餐飯。五個字,質樸無華,無一愛字,卻無不透露著愛意。此為漢代文人詩之特點,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幾乎一字千金矣。后人讀之,不僅從中可窺積極希望之精神,亦可見溫柔敦厚之性情。
傷春不怕,悲秋不怕。年華衰老亦如何?最是無奈的是沉溺在傷春悲秋之中。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11.23
? ? ? ? ? ? ? ? ? ? ? ? ? ? ? ? ? ? ? ? ? 徐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