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再吳軍的《硅谷來信》里面看到過一個故事,王媽媽生了3個女兒,大女兒初中畢業后就出去打工,在富士康一個月掙一千多塊錢,每個月寄給王媽媽一點,王媽媽覺得不錯,打算讓二女兒畢業了也去深圳給郭老板打工,這樣自己又有了一份收入,每送出去一個,就會多一份收入,王媽媽想提高收入,就想著多生幾個女兒,可惜身體不允許了,后悔早知道這個道理,早些年多生幾個就好了。
王媽媽孩子的老板郭臺銘則不然,他從每個女工身上賺20%的剩余價值,雇了幾百萬個像王媽媽女兒一樣的員工,因此他的財富到了440億人民幣。
以王媽媽的思維方式永遠接近不了郭臺銘,而且也不理解自己為什么窮。就算別人給王媽媽講郭臺銘的故事,她也不覺得自己可以干,離自己太遠了,她可能會想有很多困難,沒資本,沒水平,沒......
我和別人聊起這個故事,一個朋友就說,王媽媽也操心奮斗了一輩子,可惜依然擺脫不了貧窮,生在窮鄉僻壤,接觸不到發達的社會,沒有見識,思維局限等等,不怪王媽媽,只怪命運不好罷了,生在這樣一個環境,若生在有錢人家,以她的努力程度,可能比很多人要過的好。
命運,說到命運,就顯得一種無力感,仿佛無法改變。不過我倒是覺得,命運沒那么玄,很多時候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甚至可以說大部分時候。
像王媽媽這樣,其實有很多機會進行選擇的,她只不過選擇了一些錯誤的選項而已,最簡單的,讓孩子堅持上學,即便學的再不好,也比進入富士康有前途,說不定上學過程中就能改變大女兒的命運,進而改變王媽媽的命運。
中國現在的那些出名的巨富,私企的老板,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的,有擺地攤的,有走貿易的,有搞互聯網的......曾經都是貧民百姓,抓住了各種機會,從王媽媽走向了郭臺銘,你說是機會成就了他們,不如說是他們的“選擇”成就了自己。
所謂成功,無非就是解答題高手做對了選擇題。
解答題
,解決問題水平很好,效率高,速度快,結果優......能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如果方向沒問題,就離成功不遠了。選擇題
,很多時候我們面臨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人生,選擇就是方向,就是目標,選擇錯誤了,即使做的再好也可能白費。很多人會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也就是解答題上面,很少有人會刻意打磨自己做選擇題的能力。
比如諾基亞,他們軟件研發水平,硬件研發水平都是行業領先,可惜在選擇用哪個系統上做錯了選擇題,導致風極一時的公司成為歷史。很多好的公司,領導是選擇題高手,下屬是解答題高手,領導決定做正確的事,下屬用正確的方式做事,這樣的配合,才是一個有發展的公司。
既然選擇能力這么重要,那么如何選擇才能選對呢?答案很簡單:
根據價值觀選擇,價值觀決定命運
價值觀
提到價值觀,這個詞有點虛,有很多種科學的解釋,我理解的價值觀就是對事物價值判斷的標準,每個人都不一樣,當你面臨抉擇,判斷時,起作用的就是價值觀。這么說還是很虛,再簡單點說,就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更好,什么是最好
,我們來看一個圖片:
從這里面選出6個你認為最重要的詞匯。
在從選出的6個詞匯里面,選出你認為最重要的3個。
你看看,是不是非常難以選擇,這個測試不夠全面,選出來的不能代表你的價值觀就是這樣,但卻能反映一部分,讓你從這3個詞里面選出最后1個,才是真的困難。
你的價值觀影響著你的選擇,無論你怎么權衡利弊,分析總結,你的價值觀都在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要想做好選擇題,要想改變命運,就要修改我們的價值觀,讓我們的價值觀更加符合我們的期望目標。
準確的說,我們可以依靠不斷打磨自己的價值觀,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所謂成功,就是用正確的方式去做正確的事。我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就要打磨我們的價值觀更加符合我們的目標(注意,我是說更加符合,價值觀沒有好壞,只有跟你目標匹配不匹配),讓自己的價值觀更加準確,有效,在做選擇題的時候,才會更加正確。
只談價值觀有點虛,我們說點更加具體的,價值觀主要是由一個個具體的概念連起來的。一個選擇什么都好,另一個選擇什么都差,那其實并不存在選擇,誰都知道怎么選,往往選擇題產生于如何權衡,如何取舍,哪個更好,哪個更有價值。如何確定哪個更好,更有價值,首先需要腦袋里要有這些概念,知道哪個好那個不好,比如前面學的注意力比時間寶貴,時間比金錢寶貴,知道這個概念后,才能進行選擇。
概念
先做一個類比,人腦就像操作系統一樣,智商高是一個優勢,就像cpu快一樣,但一般人都沒有本質的差別,光有操作系統沒有意義,要安裝軟件才能使用,操作系統中的軟件就是我們腦袋里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個泛指,包括知識、經驗、見識、觀念等等。操作系統中的軟件越多,能處理的事情就越多,就像人學的知識越多,經驗越多,就能辦更多的事一樣。
比如操作系統要寫一篇文章,記事本就可以解決,要寫圖文的,就要用一些文檔編輯軟件,比如印象筆記,markdown編輯器等,如果是長篇的,排版要求高的,可能就要安裝Word才行,要是想給別人講,可能要用到PowerPoint或Keynote。人也一樣,比如不知道寫作的重要時,可能只認為寫作不就是寫寫作文嘛,這個人理解的“寫作”和專職作家對“寫作”的理解肯定相差極大;剛畢業的同學理解“合作”和企業中工作5年以上的人理解“合作”,可能不是一個層次;前面很多篇文章,都在講各種概念,注意力,安全感,預測未來,資本,落后,貴人......在學習前和學習后可定理解不一樣。
人和人的差異,就是這些軟件的差異,你沒有這些軟件,你能干的事就少,你沒有這些概念,你就是水平不夠,你的價值觀就不夠正確和有效。
所以,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根本不看智商,有人說智商高反應快,的確,同一個軟件cpu快運行的就快,但是如果你的軟件算法足夠好,沒必要拼cpu的速度,同樣生成一個pdf文檔,你有一個軟件直接生成,另一個人靠先生成word,然后轉換成pdf,你自然反映快,在別人眼里你就是聰明。
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就看他的操作系統里面有多少必要、正確、清晰的概念;
而衡量一個人是否有智慧,就看這些必要、正確、清晰的概念之間,是否有足夠多的關聯。
這些概念、知識、經驗、見識、觀念等等,組成了我們的價值觀。所謂的打磨價值觀,其實就是從最基礎的概念開始,不斷打磨,升級、優化、糾正我們腦袋中的概念。
限制
生活中我們有很多選擇的時候,有的時候是要你主動選擇,這種情況很幸福,有的時候是被動選擇,有的時候是直接別人給你做出了選擇,有的時候你已經選擇了,自己卻不知道,無論怎么選擇時,都要注意兩個陷阱:
別人“給出的條件”和自己的“以偏概全”
別人給出的條件,很多時候仿佛選擇只有在一個范圍內,看似是選擇題,甚至是判斷題,也要多想想真的答案只有這幾個?真的只有選擇和不選擇嗎?這幾個答案都不是自己想要的,能不能有其他的選擇?甚至,這真的是一個選擇題嗎,能不能變成解答題?
以偏概全,不要自己覺得對,就認為這是對的,所有人都應該這樣,你認為的對只是在你的價值觀里面是對的,而在別人價值觀里面不一定對。比如你認為安卓手機用戶多,蘋果手機用戶少,做APP要先出安卓版,你判斷的很對,但真相是ios用戶付費更多。再比如知乎上的“xx問題你怎么看”,下面會有大量形形色色的看法,這些幾乎都是回答者自己的主觀看法,很多人的看法一看就是有局限性,以偏概全的,而從他們的言辭語氣上,都能感受到他們覺得自己是極其正確的。關鍵是很多人卻相信這些看法,認為是事實,這是價值觀不清晰的體現。
總結一下,選擇決定命運,決定選擇的是價值觀;于是,真生決定命運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養成正確,有效,匹配自己目標的價值觀,需要從最基礎的概念開始,不斷打磨,升級、優化、糾正我們腦袋中的概念。
踐行
持續寫作,寫作內容就是不斷總結觀點、知識、見識、經驗等,升級、優化自己的觀點,進而形成正確有效的觀念,升級自己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