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決定你的命運?——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第18周分享

冬日里的綻放

人生充滿謎題,常常讓我們茫然無措,進退維谷,無法清晰地解答,甚至連謎面都搞不清楚。

價值觀如同大海航行時的羅盤,隨著我們的成長,被悄無聲息地內置到生命系統之中。知或不知,覺或不覺,它都在那里,指引我們在生活中做出方方面面的選擇,小到日常瑣碎,大到人生抉擇。

本周,李笑來老師帶領我們重新認識了“價值觀”這一概念,指出正是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所謂成功,無非就是解答題高手做對了選擇題。

所謂成功,還有另外一個解釋: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

生活中時刻刻都面臨著選擇,很多人會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提高解答題能力上,很少有人會刻意打磨自己做選擇題的能力。但實際上,做好選擇題,才是做好解答題的大前提,做選擇題的能力有時更重要。而做對選擇題的關鍵在于養成正確有效的價值觀。

所謂價值觀,最通俗,最有效的定義無非是:

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什么更好,什么最好”,這兩個問題,足以幫你把懸在空中的價值觀拉回到地面。

我們平時面對選擇的時候,很少是在好跟差之間選擇。如果一個選擇什么都好,另一個選擇什么都差,那其實并不存在任何選擇,因為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應該怎么抉擇。我們通常碰到的情況都是,一個選項有好處也有壞處,另一些選項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不是在好跟差之間選擇,而是在好跟更好之間選擇。這就需要你平時鍛煉出甄別“更好”,甚至“最好”的能力。

只有平時不斷問自己相關的問題,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拿出一個具體的評判標準,幫助自己盡快得到最好的結論。


如果把大腦類比為操作系統,那么,這個操作系統里有兩個東西是核心:

概念

價值觀

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其實很簡單:

1、看他的操作系統里有多少必要、正確、清晰的概念。

2、看他的操作系統里那些必要、正確、清晰的概念之間,有多少必要、正確、清晰的關聯。

聰明顯然是習得的,而不是天生的。通過訓練和自我訓練,我們可以變得更聰明。

反觀自身,我的頭腦里有很多飄在天上的概念,似是而非,又因為缺乏深入的思考,很難升級出厲害的操作系統,導致貌似知道很多,卻是斷點的,做起事來會打折扣。


選擇并不難,甚至可能并不存在,所謂的選擇,只是價值觀確定之后的自然結果。

而更深入的結論是:選擇決定命運,而決定選擇的是價值觀,于是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敢于冒險,樂于嘗試的人,然而回顧生命中做出的重要選擇,無一例外都受制于安全感的需要。大學剛畢業時,我一心想通過考研去北京,卻沒有勇氣放棄當時的工作,結果離成功僅半步之遙,最終未能如愿。后來的婚姻也好,工作也罷,甚至是孩子上學,我做出的統統都是符合安全感需要,貌似穩妥的選擇。當獨自面對自己時,我心里會有隱痛,似乎生命被束縛住了,動彈不得。以前,不明所以,現在才知道,束縛我的正是自己對于安全感的需要。將安全感放在首位則是我的價值觀,看清了這一點,我才有機會掙脫束縛。


在價值觀的養成過程中,最應該小心回避的陷阱是——以偏概全。

絕大多數人被自己所局限,無法從“自己的世界”里跳出來,去觀察整個世界,或者說去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一個更真實的世界。于是不可能選對,只能選錯。

以偏概全就是一切都從自己出發,全然不知道別人可能跟自己不同,別人所身處的世界一樣可能跟自己不同,這種思維模式讓我們以為“自己的世界就是整個世界”。

而元認知能力是避免以偏概全的最好方法。能夠戰勝自己的認知偏差,客觀公正地對待反饋,在發現反饋結果和自己預想的不同時,有勇氣否定自己最初的結論(否定自己過去錯誤的想法,并不代表否定自己),這些都是克服以偏概全的重要品質。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有句經典的臺詞:

人生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

即便是在監獄里,人仍然是有選擇的,懷抱希望的人,最終獲得自由,心有恐懼的人,則淪為囚徒。

一切的背后,是我們所信仰的價值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