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踐行天使28班3.0第五次班會(龍翔組舉辦)
【會議時間】:11月12日周日早6:00-7:00
【會議地點】:YY頻道號 64578877
【主持人】:李紅燕
【時間大臣】:胡龍翔
【記錄大臣】:宮金鑫、李昂
【主題】:《段舍離——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主持人開場: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并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時間大臣介紹時間規則。
一、 許明明班長總結周情況
大家好,祝大家周末愉快,大家能在周末來參加我們的會議,為你們自己的到來點贊,感謝各位小伙伴的付出。同時,我們班級存在的問題也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去克服,比如打卡問題,需要不斷溝通,閱讀是我們3.0養成一個習慣。對于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同學,我們可以參考微習慣,每天都堅持做。還有,自我介紹這一塊,我希望把它落實到位。我們是一個團體,一個人的強大不算強大,只要我們所有人都強大,我們這個集體才會被認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大家都能看得到,那么真的是我們沒有時間嗎?最近我們都在閱讀這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你真的有認真閱讀嗎?還是說我們閱讀只是為了完成打卡、而且閱讀了真的認真去做嗎?當初加入3.0的那種激情還在嗎?我也希望大家能認真的思考一下,我的發言完畢,謝謝。
二、 組員分享
1、 柴東云(龍翔組)
第一,自我介紹。來自龍翔組的柴東云,我的三個標簽是50歲的中年女人,瑜伽愛好者,按部就班的上班族。下面由我來分享踐行斷舍離的體會
第二,斷舍離的實踐。第一次接觸斷舍離是2016年人民日報的社論,接著是麗娜的分享和天使班要求的讀書《斷舍離》,感觸最深的最近搬家,家里做了一次徹底收拾,發現東西多的超乎想象。比如38雙鞋子,12條領帶,9條羊毛短裙,26箱子書,等等,我還用帶一點裂紋的碗吃飯,卻把高檔的骨質瓷套裝墊高電腦屏幕,于是產生實踐的迫切性。
第三,我是一個懷舊的人,遺傳父母節儉的日子的本性,但是并沒有遺傳父母不亂買東西的習慣,我父母家比我這里清爽許多。通過一段的實踐,感覺房間有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等同于家里有陌生人一樣,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半死不活的吊在那里,開始感覺不舒服。我扔或送掉的衣服鞋子6個編織袋,書8箱子等等 。上周把主臥室,客廳,書房搬過來,并分類收拾好了,現在家里看著舒服許多,特別愿意一下班就回家,神清氣爽。
第四,說說為什么扔不掉。扔不掉除了價值高,東西貴,就是還能用,即使現在不能用,也許未來能用。這段時間覺著這是抱著過去不放,是放不下過去和擔憂未來,是對自己當下的不信任。對于想扔扔不掉的東西,多想想不扔給自己帶來的損失,就會好很多。丟掉有個過程,也需要反復。現在家里可扔的東西還有一些磁帶,CD,一些非經典的書,孩子小時候的衣服,我都在一邊收拾的過程中 把這些猶豫的東西寫下來,是下一步扔掉的目標,當然還有一些老公和孩子的東西。但是如果扔掉帶來的痛苦大于扔掉的輕松,那就留著吧,畢竟不能搞的那么呆板程式化,生活是為了輕松舒服。
第五,斷舍離延伸。以后會嘗試應用在各個方面,比如簡單精致飲食,無為社交,無效信息,通過這些獲得心靈的凈化,自己變得自信,獲得暢快感。斷舍離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斷舍離目的是精神心里上的獲得精神,這種獲得才是斷舍離的高境界,才是抓住了事情的本質
主持人:由于原計劃的余晶晶(晶晶組)、華華 (魏君組)、楊理東(環遠組)不在,直接請周滿春(鄭浩組)介紹
2、 周滿春(鄭浩組)
從1.0到2.0到3.0一路走來變化很大。在斷舍離方便我是很自信的,對于物品的斷舍離,我認為就是應該在我們的內心愿意放手,心理就會順利接受。我們80%的東西可能都用不到,但是還是不想遺棄,這是個心態問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是我在人際交往的斷舍離。我們每天很忙啊,不是所有關系都需要維護,重要的不重要的都在一起維護。把重要的目標忘記,我在易效能中有幾個觀點,也就是我追求的理想;第一是健康,第二快樂,第三是財富,第四是自由,然后是心靈、感恩。讓我每天把我這幾個夢想,我每天都在重復呈現。我每天早上起來我認為我追求健康就要早起了,起床鍛煉身體。我想要我很快樂,就要忘掉不愉快的。財富方面,我要做出有生產效率的東西,在人際關系上、生意上有更好的財富。自由就是減少不必要的溝通,心靈方面是不是空虛要學習、要讀書。感恩,那些人對我很好啊,對我有幫助的我要感謝他,我每天晚上會做回顧。我會在微信上清理。易效能就是讓我的心靈更加美好。養成好習慣,讓我很快樂。每天都圍繞著中心反思,日積月累就能做出不一樣的成績,提高自己。
主持人:非常咱們要以熱烈的掌聲歡迎Linda。
三、 嘉賓Linda介紹
我的三個優勢是善于學習總結,第二個是善于分享,第三個是組織能力強。我覺得斷舍離這個主題放在今天很有意思,昨天雙11。那我想先問問小伙伴們,你們昨天都剁手了沒有?然后我想聽完,聽完這個,是不是就要退貨了。我想說的是去買東西沒有錯,我也買了家里的日用品:沐浴露,洗發液等等。所以不買東西是不可能的,我們修斷舍離的目的就是要買你需要的東西,假如你是看到這個東西打折促銷,馬云爸爸送優惠券,銷量高、秒殺,這樣的買就有問題。我們應該留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需要的生活驚喜的改變。斷舍離是讓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去拒絕不想要的東西,我看大家的斷舍離還主要是在物品上,舍不得扔。你為什么舍不得,是覺得浪費錢?還是擔心以后買不回來,這個后面是恐懼、貪婪、不安全感、匱乏感,這些情緒是最值得清理的。剛才聽東云的分享我覺得特別棒,比如她問自己為什么我放著骨瓷不用呢,要用裂縫的碗呢?我以前也有放著好東西不舍得用,而用湊合的東西,其實這背后是一種不配得感,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只能在重要的時候用它。其實你要把自己過成公主或者王宮的生活,而是你要把自己那么尊貴的感覺我值得,任何時候都擁有最好的,活在過成當下最好的。要去除自己的不配得感,然后讓我們珍惜自己,追求通暢的空間,斷舍離是要讓自己找到最重要的最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去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讓自己聚焦在最好的狀態。
給大家分享《少即是多》的一段話,“人生就是能量的積累……你犯不上為自己不再追求財富而有負罪感……不要總是一個勁兒的想著往前跑,自由不是堆積財物,而是學會選擇……”我們開始答疑吧。
1. 如何降低購買欲望,理性消費
Linda:不能跟風買,第二清楚自己要買什么。看看購物清單,是否真的需要,能用多久,是否喜歡,是否能延遲購買。這時你的購物沖動就會降下來。你可以每次購物前都問這些問題。還有你家里有沒有同類、可替代的東西。
2. 如何歸置物品
Linda:一是東西是不是太多然后收納整理難度大;二是是否歸納方法是否有問題,可以參考《斷舍離》中的751原則,還有就是考慮美觀、便捷。總之就是好找、好看、好用三個原則浪費時間。
3. 不想要的不舍得扔,想要用的找不到。
Linda:首先要扔,要清理,如果覺得扔了可惜,就做個樂捐。特別貴重的東西,不舍得扔,比如去咸魚去把物品流動起來,處理掉應該扔的。對于不確定的東西,可以裝個大箱子日后清理。用怦然心動整理法,留最需要的東西。比如扔不掉的情緒的根源是什么?主持人你覺得呢。
主持人:我是有一點戀物癖。比如車票門票都收集起來,也是對過去的事情的懷舊。
Linda:我只是借你這個做個例子,我覺得你這種不是戀物癖,假如你有糾結的情緒,你真正要整理的是你糾結的情緒,你想做就真正的喜愛它,去享受它帶給你的快樂。物品不是你的主人,你要更好的活在當下。
如果小伙伴們在這方面還有什么需要的,也可以微信我,然后可以時間有多的時候可以去深入的去聊一聊,好,謝謝大家的聆聽。
四、 華華班長班規答疑
我先拋個問題吧,前兩天我對班規的一個不理解啊,前面三個小伙伴因為打卡遲到了,就要發紅包,就要下車。跟不上班級的節奏。
華華班長:當時我們3.0開始的時候,每個小伙伴自己去考慮這個3.0,當時就有一個指導思想,養成閱讀習慣。有時候我們沒時間,哪怕只有一分鐘我把書拿出來,翻開了,逐漸培養習慣,就會有收獲,比如《刻意練習》中的“臨界知識”;再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之前看過,但是沒有看進去,這次看從習慣到品德。我們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打卡,而是希望通過這個習慣讓我們有一個收獲,就是我覺得我個人很享受這個過程。我覺得,首先一個我現在我己是3.0進行如何去走好,我也是跟大家一樣,只是有些事情關注一下,說實話,我一開始我沒有想當班長,但是既然有這樣的緣分,我覺得我要以身作則,參加完學習。同時在家庭這塊我很多事情都要我親力親為,晚上輔導作業,然后在這邊越來越有序,這是我每天都在做的,而我自己覺得這個也很神奇。首先得時候每個人都有很多問題,是你自己理解自己去調整,不是別人來安慰你。我們是要自主明白要什么通過3.0得到什么。
五、 天哥總結
那我就直接回應一下我的感受啊,咱們3.0的教練班,我們在開這個班的時候,我說我們要創造一個學習型的組織,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創造者,但是從今天的班會上來講的,我認為還有很多的提升點,會議時間強調的是首先準時高效,一定要把控,誰發言幾分鐘一定要準時、提前準備好。再就是精簡,我一直說能夠三分鐘講完的,絕對不要五分鐘,浪費大家時間。其實我們讀書比如這周在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每個人看到的不一樣,在這里面分享的時候,大家有一個接收又一個重新吸收的一個過程。
另外,我認為主題分享他的時間在十分鐘到15分鐘就可以了,然后今天占用了太長的時間,整個后半部分都是。再有很多發言人沒有準備好,會議從6:10一直開到7:20還沒有結束,這樣不好,時間要短,而且聚集能量,大家參加完要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能量滿滿,而不是說流于形式,這個期待下一周還會有一個很好的一個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