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孤獨,要么庸俗——這是哲學家叔本華的名言。
當然,很多人說過類似的話。
名言之所以成為名言,不單是因為它是名人所言,更是因為它在群眾中能產生共鳴、被人接受,得以廣為流傳。
而產生共鳴的前提是有切身的體驗。
我很推崇叔本華的這個觀點,便是因為他的見解和我的感悟不約而同。
孤獨于我,就是庸俗的對立面。
周國平老師言:“一個人倘若不會社交,是一種殘缺;但如果不會獨處,那就是災難了!”距離第一次看到這段話已有幾年的時間,但卻隨時能想起它,因為它已深刻心間。
很多人認為獨處就是擁抱孤獨,因此十分懼怕獨處。
獨處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在大一那年開始有所感悟。
進入大學,便開始了集體生活。
上課和舍友一起,吃飯也像組團,逛街就更不用說、必須集體出動,就連去圖書館都是要結伴的……
在“集體”盛行的那個時候,似乎我們所有人都害怕一個人。
我們擔心如果形單影只地出現會引來別人詫異的目光,更惶恐別人說:“你看那個人,總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課,肯定人緣很差。”
所以我們習慣集體、習慣跟從、習慣不做思考、習慣將自己扔到別人的世界里…
有的人一直習慣下去,沒有盡頭地習慣,直至隨波逐流。
而有的人,她的心會告訴她——就是此刻,脫離集體開始做自己吧!
集體活動不久我便感覺到有什么不對勁,大家每天上一樣的課講一樣的話看一樣的劇,一個人的觀點時刻能代表八個人的想法。我們被彼此同化,分不清誰是誰了。
在集體中我慢慢地感受到“個體”弱化了,本真的我正在逐漸地消失。
我眼前赫然出現薩特的話:“他人即地獄”。地獄即是毀滅,將自己融在他人的世界里,你自己就會被毀滅。
于是,我毅然將自己從集體中抽離,開始了我的獨處時光。
我閱讀,與前人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我寫字,與心底最真實的自己對話;我聽音樂,享受它的美好;我運動,聆聽自己的心跳…
我有了越來越多的時間和自己相處,我把注意力從別人身上轉移到自己本身。
我變得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慢慢地,我發現當你很了解自己的時候你會對許多事、對別人的看法表現出釋然——因為你知道你比她們更了解你自己。
我們輕易被別人的話左右,一遇質疑就慌張,全都源于我們對自己的不了解。
了解你自己,直面自己的美好與丑陋,清楚自己的心,這會使你無所畏懼。
所以,如果你還在迷茫還在不知所措還是輕易就被人影響。請花些時間和自己對話,去了解你自己。
不要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別人身上了,“向內”看是極其需要的。
而能讓你最好地了解自己的方式就是“獨處”,唯有獨處方能“向內”。
或許獨處會讓你感覺孤獨。
孤獨,又何妨呢?
孤獨本身就是生活的一個部分,更何況身處熱鬧中就不孤獨了嗎?
兩個人,或者更多人在一起難道就不會孤獨嗎?
和朋友通話,她說:“自從上了大學再也沒有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了。”
我并不驚訝,只是惋惜。
她自己也意識到了沒有獨處時間的危險。
后來,朋友也試著逃離群體,獲得心靈自由。
她說:“一個人的時候雖然會覺得孤獨,但是卻比以前成天扎堆在集體里舒暢多了。”
透過電話,我感覺到她的嘴角正在上揚。
喜歡集體生活的人,多數不是因為孤獨,而是無聊,或者是寂寞。
因為無聊,所以要消遣。因為寂寞,所以要將自己淹沒在群體里。
但是,孤獨和寂寞、無聊是不同的。
在我二十多年的成長里,有過許多瞬間的孤獨,卻從不曾有過無聊和寂寞。
孤獨于我,就像朋友,我不懼怕更不抵抗,有時候反而很需要它。
因為它會讓我更加清醒。
如果你也感到孤獨,請不要害怕,更不要驚慌。
借用同哥的話:“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孤獨過后是光亮,它一定會讓你有所蛻變。
最后,分享周國平老師對于“無聊、寂寞、孤獨”的見解。【無聊、寂寞、孤獨是三種不同的心境。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
? ? ?一顆平庸的靈魂,并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涵,因而也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孤獨。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