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工作經驗的,或自己創業的人士,本質上都是屬于生產者的一員。有過向他人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經歷之后,能隱隱感知到的一個事實是:長遠來看,是由我們,經由公司這個平臺(或自己創業的平臺),給社會創造出多少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工資的多寡。
更準確地講,是由公司向社會提供的產品服務,給客戶帶來了多少價值,可切分為:客戶超過價格之外的消費者剩余,物超所值了;公司本身這一協作平臺的價值,以及平臺之上的每個個體的價值。
這當中,工作者的薪資,映照在其所付出的工作內容及工作行為本身。內容即是工作待完成的任務,行為指的是為了完成該任務所需的已知工序(前任留下的標準流程)和未知的創造性達成目標的方法。
按照是否可輕易替代,工作的行為,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的工作內容若能輕易找到它的提供者,這部分就是競爭市場的均衡價格,沒有提價的空間;剩下的一部分,是“我能人不能”的不可替代工作,則很可能給出的價格,就高到幾乎可以吃盡那價值的全部。
把這個邏輯搬到股票的二級市場上,作為個人投資者,我們應該做哪些不可輕易被替代的功課或工作行為,這些功課為資本市場提供了哪些關鍵的服務,對社會其他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個人投資者,在哪種情況下是可有可無的,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卻成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換言之,資本市場,乃至整個社會,想要整體福利的增多,需要怎樣的投資者?
正如做無用功的磨洋工或者瞎折騰,雖然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財力,若對他人無所價值,也不能算是你的功績,無法形成你的價值,便無你的相應所得。
投資者進入二級市場,可以看到券商營業部的熱火朝天的“大煉鋼”和鬧騰,電腦屏幕前的跳動的花花綠綠的圖形與數字,無謂地吸進了多少人的時間與精力。
在股市中,作為股民的我們,每一個動作,哪怕打開app,每一次的關注與操作,都問自己這么個問題:我的這一行為,對他人會產生價值么? 所謂的看盤幾乎不產生價值的。而每一次翻開企業報表,若找到他人未曾注意卻影響巨大的信息以及你的正確卻被大眾忽視的判斷,才是真真正正為企業定價,引導資金更有效率配置。
那么,股市中的個人投資者,應該做那些功課,形成對他人有用的價值,進而獲取屬于自己的“報酬”?
到流動性不足的地方去
與其爭著把錢投到A股的洪流中的一瓢,不若到新三板的干涸的河溪中所需的涓涓細流;與其在二級市場近乎于零和博弈,不若前溯到一級市場,到急需你的資金的地方去。對于個人,有了股權眾籌,到一級市場成了可能。
即便因為投資金額不足、時間精力有限,而且還內向,不愿意接觸一級市場,那么在二級市場的選擇,也不宜扎堆到人多錢傻的A股,而可以是國內新三板的披沙揀金,也可以是美股那流動性不足、且投資者保護機制健全的地方,甚至可以跨地域,去往日本、德國、英國的股市去。
智慧與遠見
投資人可以起作用的是,通過已有公開消息的綜合研判,鉆研財務報表、著手實地調查,發現企業被隱藏的價值,這是信息層面的價值發現。哪怕這樣的按部就班看信息,能做到的人也是在少數。
除了信息的咀嚼之外,更具不可替代性的是——投資未來。所謂的遠見卓識,就是用真金白銀,投資于可實現、可參與的未來項目中。這未來,不是舊有軌跡的簡單重復,可能是拐點性質的突變與更新。雖然很難遇見、更難實現,但也是可以預見并參與促成的。
若你心想著未來,以帶有未來影子的觀念去指導實踐、落實到工作生活中去,那么,身子的半截就處在了未來。
這么說有點虛浮,拿我最近的一個例子,我的美股,大比例買入了小米系的迅雷(xnet),成本價6.23,目前浮虧-11%。但立此為據哈, 直播是風口的邏輯,大家都懂;但落實到投資,這個趨勢的風口,能吹起哪些諸呢? xnet的CDN業務,我覺得是一個被忽視的風口下的豬飼料哈。僅個人講解,若真的投錢,還需深刻的見解與堅定的持股。
正義投資
看了一些投資者的傳記,不管是交易驅動的索羅斯,還是價值導向的巴菲特,他們常常更心儀的另一個身份是慈善家。投資的收益來源,可以粗略地分為賺其他投資者的錢,還是要賺企業的錢。賺企業的錢,準確地講,是與企業一起為社會提供更優質解決方案而取得的溢價的一部分。賺其他投資者的錢,那么,我們的研究對象就是其他投資者,是人,非理性的人;賺企業的錢,需要研究的是企業本身,企業的產品、企業的運營、企業的組織方式等的可替代的程度,是可以應用更多理性判斷的地方。
雖同為投資,其實是兩個世界里的人和事。特別是在研究人的交易驅動的投資,沒有一些近乎無腦的信念,是抗不過心驚肉跳與市場的“腥風血雨”。
我自己曾有個暗自的念想,若投資盈利,按年為一期,跑贏通脹的部分,一半捐出給非官方的慈善機構或個人。有了這么個念想后,在研究企業的日常功課之余,心境平和了許多,想著自己若能賺錢你,也是傍上了那“福氣”的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