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早起第23天,持續輸出第16天
在朝夕日歷上打卡早起已經23天,今天早晨發現早起已經不再是困難的事情了,就是晚上睡覺的時間還是太晚,每天幾乎都是12:30以后,昨天下午就睡了2個多小時,感覺把失去的睡眠都補回來了。
今天翻看司馬騰老師的公眾號{一月到七月讀書目錄},老師以一周一本的進度在持續閱讀,今天在讀成甲老師的書上看到,他的讀書速度是一年100本,這樣算下來應該是一周2本。而我的這本【好好學習】讀下來,根據之前的計算,預計21天,差距可見一斑,但我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初級學習者,現在不能追求速度,要慢下來,把書讀透。
今天是{好好學習}的第一章學習,有了一些領悟,比第一次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有了一些進步。
作者認為,過去30年從認知優勢這個角度考察中國社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知識數量、知識獲取速度到知識獲取深度,構建認知優勢的過程。在當今這個時代,知識獲取數量和速度已經不會產生太大的差別,而唯有知識獲取的深度才決定了人與人的差別,作者例舉了美團的創始人王興,他之所以在群雄逐鹿中異軍突起,就是他把握住了勝出的關鍵因素: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在其他競爭對手大打廣告戰的時候,他卻花巨資用于系統開發和效率提升,他是最終的贏家。
知識改變命運是說,只有提升你的認知深度,才有可能改變你的行為模式
所謂的認知深度,就是能跨過感性的、情緒的表面層次,能深入發現和把握事物發展的深層規律,而且得出的結論在普遍的領域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這就是我們說的【臨界知識】,而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都停留在“技術”層面上,而提升“認知效率' 才是關鍵,而撬動杠桿的20%的知識就是臨界知識,要把80%的功夫花在這個上面。
作者提出的一個觀點: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益和誘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
提升認知深度,不僅僅要學習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還要掌握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所有相關核心能力。
作者例舉出我們一生要學習的三個級別的課程:1)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能力,計劃能力,談判能力,溝通能力等;2)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這個能力是跨學科的能夠幫助你打完整場戰役,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用必修課,就是掌握事物發展的底層規律,找到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的能力。
這第三個通用必修課的學習能力,正是對一個人一生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最有價值的能力,是一個人需要下功夫深入思考,實踐才能獲取的能力,也是拉開你與別人距離的背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