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關停、取締教育培訓行業的呼聲不斷;近期北京市教委打出組合拳整頓教育培訓市場;我們身邊在線教育公司高途課堂、猿輔導、作業幫的廣告鋪天蓋地;還有在大時代被“贏在起跑線上”的焦慮裹挾的億萬家長和孩子;作為人大代表、政府官員、公立校老師、學生家長、孩子、教培機構投資者,大家從種種現象中看到了什么?教育培訓行業真的能被全面取締嗎?
作為一名資深教培行業從業者,把我看到的中國教育現狀及催生出來的教育培訓行業分享給大家,拋磚引玉,希望更多關注中國教育的有識之士展開討論,尋找解決方案。
普及一下基本概念,中國教培行業的全稱是“中國K12課外培訓行業”,簡單說就是為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生提供學校課程外的培訓輔導的行業。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共有2.35億人,幼兒園0.5億人、小學1.1億人、初中0.5億人、高中0.25億人;這個數據很關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問題來,小學是6年制,幼兒園、初中、高中都是三年制,所以小學基本是幼兒園、初中學生的2倍,那么問題來了,初中和高中都是三年制,為什么存量的高中生會少一半,難道是同一時期的人口出生率突然翻倍了嗎?當然不是。中國的人口出生率近年來雖有所下滑,但總體保持平穩的態勢,不可能大起大落,也不符合規律。那么,究竟問題出在哪?為什么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初中學生減少一半?
結論是:中國現有的高中學校教育資源供給,只能滿足一半的初中學生升學。也就是說,有一半的孩子在中考中被淘汰出局,這些孩子大部分流入了職業教育體系,小部分直接流入社會。
進不了高中,意味著不能參加高考,不能參加高考,意味著上不了大學(普通本科高等院校),985、211就不用提了。這是所有中國家長焦慮的根源,也是催生中國教培行業的根源。
大家可能會納悶,這跟教培行業有什么關系?教育怎么會變成了生意?這里面的邏輯很簡單。
從商業的角度來說,任何一個行業都是由需求方和供給方構成的,在教育培訓行業的需求方就是中國2.35億學生的家長,需求特別剛需,就是提分;供給方是100萬家校外培訓機構,他們提供各種各樣能有效提分的教學產品來滿足家長的需求,緩解他們的焦慮。從商業的角度評價什么是一個好行業,就是客戶的需求是不是剛需,是不是持續剛需;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教培行業是非常好的行業,朝氣蓬勃、欣欣向榮,可以說從2000年左右開始,加入教培行業的校長躺著賺了20年的錢。從當下的中國教育資源現狀來看,這個行業還可以高歌猛進20年。
中國人喜歡講“因材施教”、“百年大計”、“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能唯分數論”,現實的情況缺是,“好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匱乏,“中高考”人才選拔機制下,一考定終生,分數定終生。殘酷的社會現實擊碎了多少教育夢想,慘烈的升學競爭裹挾了多少家庭孩子。嗚呼哀哉。
講到這里,有人會說是老生常談、陳詞濫調,最后還不是歸結到人口多、資源少的無奈,社會現實又不能改變,那就只能擁抱這個時代、擁抱這個大潮,事實上,這也是中國90%的家長做出的選擇。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教育亂象”是我們每個參與其中的人共同創造的,沒有需求哪來的供給,不管是人大代表呼吁取締教培機構(供給者),還是白巖松們高聲吐槽中國家長(需求方),亦或者教育主管部門(裁判員)采取的強勢監管政策,短期內或許會激起一些浪花,但終究不會妨礙這個行業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