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里,習慣了做班主任工作,突然間,帶門副課,還真有點不適應。課程是輕松了許多,就是缺少了一樣東西——“存在感”。
是的,當班主任時,只要樓道里響起我的腳步聲,學生們立刻鴉雀無聲,屏息凝視,作看書狀。而如今,無論走進哪間教室,學生都自顧自玩樂,除了分貝“象征性”降低一點,其他的,仍是我行我素。左顧右盼者有之,閉目養神者有之,打鬧偷笑者亦有之。突然間,甚是懷念當班主任的日子,幸福啊——那意味著,教室就是你的王國,你可以在有限的任期里,把學生“打造”成你渴望的模樣,你可以盡情做你的堯舜禹。雖說班主任是天下最小的官,權限幾近為零,但只要你講臺上一站,學生們都眼巴巴看著你,等著你“發號施令”,而且絕無“上訴權”,你就是這個王國的主人,大自在也!
這次所帶的學生,普遍活躍,課堂上暢所欲言,像一只嘰嘰喳喳的小麻雀。但美中不足的是,普遍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坐姿,站姿,寫字姿勢,讓人遺憾。雖然我反復強調,他們保持幾秒后,又恢復原樣。有個班的孩子,他們的表現,就更讓我大跌眼鏡。我讓他們朗聲讀課文,他們只是靜靜看著我,啞然無聲。那一刻,我甚至有些恍惚,似乎我來自火星,和他們語言不通。于是我重復一番,大家依舊看著我,波瀾不驚,似乎錯的是我。這節課,我也算是見了大世面。如今的00后,極具個性,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許是我落后了,無法理解孩他們的“個性”。看到他們的無動于衷,我心里苦笑,同時也有點憤怒。課后和班里主課老師溝通后,才明白,原來,這個班的學生很“一視同仁”,即使上主課,也是這樣。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原因很簡單——他們不敢管學生,更不要說懲罰了。
教齡時間長的老師們,大都會發出“學生一代不如一代”之慨嘆。而懲罰教育的缺失,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當下,關于學生安全問題的報道可謂甚囂塵上。媒體的一次次播報,牽動著眾位家長和教師的神經。加之,眼下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所以,對于孩子“安全”問題的考慮不得不重視。學校雖擔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但是在學生成才之前,成人是第一位。因此,無論多么頻繁強調孩子的人身安全,我們都深表理解與支持。但同時,不能忽略的是,但凡改革呼吁,如果把握不好“度”,往往會有矯枉過正之嫌,到頭來,只能是過猶不及。于是,對于孩子“安全”問題的思量,演變為現如今教師對于學生批評教育的投鼠忌器,動輒得咎。對于學生的錯誤,我們不敢批評。即使批評,也只停留于口頭教育,更不敢動手鞭策。只因,我們不敢。偶爾一些責任心強的教師對學生教育批評,部分家長會找到主管部門,控訴教師的行為,甚至夸大其詞。如果發生教師失手,家長更是不依不饒。如此下去,誰還再敢管學生?當然,或許一些民主人士會說,要講究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嘛!是的,這樣的話,確實很有道理,但也未免流于空洞、官方。這句話的正確性,建立在教師都深諳心理學、而學生又都乖巧懂事的基礎之上。而反觀如今的校園,卻是存在大量頑劣、屢教不改的孩子,甚至很多孩子尊嚴感嚴重缺失。老師對于他們的教育,若只是言辭諄諄,笑意盈盈,很難奏效,甚至大多數時候,收效甚微。我們常說,為人師者,要嚴慈相濟。所謂“慈”者,是春風化雨般耐心、溫和地教育孩子,不憤怒,多包容,無論孩子多么調皮,我們都笑臉相迎。而在我看來,教育更要有“嚴”。學校和家庭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它更多的承擔了“育人”的使命,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塑造他們高尚的人格,培育孩子高尚的德行,給予學生知識的養分。所以,對于部分過于懶惰、將老師的教導視為“耳旁風”的孩子,應該有懲罰手段,甚至有的時候要嚴厲懲罰。所謂“痛則通,不痛則不通”,科學研究顯示,孩子肢體的疼痛,能夠幫助他們更好成長,更快醒悟。小的時候我的腿經常疼痛,甚至夜里抽筋。后來醫生說,這叫“生長痛”。成長,是必然伴隨著痛的。適當的肢體疼痛,是有助于孩子成長的,使他們能夠在痛中醒悟,反思,從而成長——不僅是身體的成長,更是心靈的成熟。
看到時下的孩子,缺乏一些最基本的禮貌,對家長大喊大叫,隨意驅使;對于學習更是由著性子,馬馬虎虎,隨意應付,學習,成了應付家長老師的苦差事。這么純粹的事情,如今卻夾雜了孩子太多的心機。家長狠不下心管,老師呢,不敢管。生存在夾縫中的老師,也只能是望洋興嘆。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見,人若想成才,經歷痛苦是必要的。有些痛苦,是成長路上不可避免的,而有些痛苦,是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給予你的。若說溫情是一種愛,那么懲罰,又何嘗不是因為愛?因為期望你變得更優秀,成長得更美好,所以懲罰。因為偏愛你,所以才會讓你痛的厲害,才會懲罰你更嚴厲。
一手“欣賞”,一手“懲罰”,二者不偏廢,孩子才能真正成長為參天棟梁。
要知道,懲罰,也是教育可以承受之重。
? ? ? ? ? ? ? ? ? ——2017.9.14晨微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