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課一出來,很多人就搶先收聽了,原因不言而喻,大家都有這樣的問題,尤其是白羊座的我。有人對白羊座的評價是:一輩子都在急,不知道急什么。
標題分為3個層面,就3個層面進行了分析,與現實結合。
第一層:焦慮將始終伴隨著我們
第二層:適當的焦慮會激發我們生命的潛力
第三層:學習與焦慮和平共處
講座里面提到了這樣一段話:
人生的困擾大抵來自四個方面:不可避免的死亡,內心深處的孤獨感,我們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并無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歐文亞隆
死亡對于我們來說有點遠,但是孤獨,自由,生活意義的問題,卻時常出現在腦海。自身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活不出灑脫,天天怨氣又無勇氣去改變這個現狀。甚至會影響身邊的人,把負面情緒傳遞給了他人。其中就有我們最親近的人,家人孩子。
最壞的親子關系就是,父母把生活瑣碎職場問題帶入了家庭,發泄給了孩子。其實我們明白這并不是孩子的錯,也許孩子只是不小心打翻了一個杯子,也許孩子只是聲音大了些,這都成了發泄口,成人的情緒抒發了,但是孩子的創傷已經形成。
有段時間。我的情緒不穩,我會直接和鑫程說,媽媽心情不好,我想一個人待一會。面對真實的自己,我是做到了,但是其實還可以表達的更好。
比如,直接說不是因為孩子心情不好。甚至高情商的說,和他在一起心情立馬好了。
課程里面提了一個詞叫做過慮,就是過分焦慮,其實我時常這樣,現在鑫程幼兒園已經確定好。我開始找工作,但是面試下來合適的不多,想著一家但是遲遲沒有給我回復。我猶豫是否要打電話詢問。糾結了好久,老公這時候總會安撫。轉念一想,其實我不急著工作,我可以繼續面試,如果回復中有合適的,再去工作就是。總結就是,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不用強求。
除了工作,還有孩子的幼兒園。起初鑫程并不在一個班,我打過電話咨詢幼兒園,當時接電話的老師直接說分班已經確定下來了,不好改動。我當時有點慌,除了與父母的分離焦慮,還多了個兄弟分離的焦慮,他們從小在一起,沒怎么分開過,我當下腦補了,哭天喊地進幼兒園的場景。雖然,提前半年左右,我就進行了繪本,心理建設,可是覺得還是不靠譜啊。這時,老公又跳出來了,交材料的時候問下,不是什么大事。我又給孩子灌輸,不在一個班可以交到不同的朋友,可以回來分享。等我自我都開始接受可能不在一個班的時候,問題解決了,老師直接說原來是雙胞胎啊,那就都在二班吧!得,又是我過慮了,簡單的問題總是想的復雜了。
推薦幼兒園繪本《湯姆上幼兒園》這本我家沒入,但是《入園準備》什么的一套到是看了很多遍,《小魔怪要上學》現在是他們睡前必看的繪本,其實心里還是很期待幼兒園的吧。
關于流行的謬誤,講座里面也列舉了幾條
1.起跑線理論,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
反駁的點,很贊。孩子不是天生的長跑運動員,也許他更適合跳高呢?
2.等級心態:孩子必須出人頭地
其實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都是普通人,如果在我們身上沒有實現的,為啥一定要孩子去實現?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可以了。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平凡的人
3.補償心態:完成爸媽未盡的理想
其實,我有個小小的愿望,因為種種沒有實現,我打算工作之后,就去實現,自我實現應該比讓他人實現更有成就感吧。
4.攀比心態:有一種娃叫做別人家的孩子
反觀這個心態,如果孩子說別人家爸媽是什么什么職業,收入多高,家長聽了也不好受吧,幸福感不是在攀比中實現的。
5.控制心態:你是我的附屬品
通過支配他人來自認為掌握著大局,這中間的他人往往是家人。啥時候能在外面運籌帷幄才是真的。
針對焦慮見招拆招,通過學習,我決定再加上一天,層層理性分析,理清了,就可以減少焦慮。焦慮會存在,別讓它成為控制你的一種情緒就好。
分享,課程里面出現的2張ppt,三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