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 我輸了,我很失敗。
- 壞事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 為什么受傷總是我。
- 領導總是針對我,很不爽,辭職,不干了。
- 1-2次被人拒絕,就否定自己不行。
然而有一群人聲音是這樣的:
- 我失敗了,但我還可以再試一次。我一定可以的。
- 每一個BUG,就是一次修行。
- 謝謝上司什么事情都讓我參與,雖然忙和累,因為這是積累。
- 每一次被罵,說明還有機會。
上面兩種人的聲音,現在的你是哪一種?
未來的你會選擇哪一種?
相信大家有自己的答案,開始觸覺到生活思考方式,其實有第二選擇。后面那群人只是發現成功路上一個重要的原則:韌性。
Rosabeth在《紐約日報》提到,“韌性是指從愚蠢的、徹頭徹尾的失誤中恢復過來并成功翻盤的能力。
美國知名脫口秀Louis CK:如果你能從失望的打擊中挺過來,那就再沒什么能打倒你——你無敵了。
關于韌性,有一篇文章《阿里副總裁王民明:我是這樣在阿里被打碎又重建的》,讓我深深感到震撼,連讀數遍。開始反省,少了很多之前積累的固執,玻璃心和完整。
原來認為自尊心是自我保護的,這一篇文章,讓我理解自尊心是用來破碎再重建的,越一地雞毛,越能重建完整的權威。
原來以為保護自己,求穩,不犯事是王道,直到陷到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不一致的縫隙或鴻溝里,你被疼痛的毫無知覺。這時候,才知道:破碎,才是成長的關隘。
王民明說,只有不斷地與系統與客觀現實碰撞。在這個過程里會不斷地碎掉,然后重建。在每一次重建里,擴大自己的邊界,容納進來更多的真實的東西,就能掌控更多東西。
文中分享一個故事:
阿里人力部有一個高頻詞是“聞味道”。和一個人只需要談一談,就可以聞出味道。馬上做出判斷,這個人在阿里呆不了 1 年,能呆 3 年,還是大概能呆到 5 年以上。
如果你一聞,就知道一個人呆不了一年,你為什么要讓這個人進來呢?阿里HR會說,系統不斷需要外界新鮮的養分,新人的接入,能給系統帶來養分。
一個帶有自己固有能力和認知的新人進入阿里的大系統,第一年,是給系統提供養分的。如果你能夠在阿里系統的沖撞里,打開自己的邊界,與阿里的系統連接共生, 3 年后,你就可以從系統中得到養分。
馬云說,3年才是阿里人。5年才是阿里橙。如果,不到一年你提供完你積蓄的小養分,然后離開,那你就做了系統的肥料。(腦中晃過若干當過肥料的朋友~)
生活中我們常常心里羨慕別人的財富和高位,卻在嘴里編織別人的暗文化。
我們太怕別人比自己做的好,太怕別人對自己的否定,太怕新的東西出現,太怕破碎的完整,太怕改變過后還是枉然。
所以選擇停頓不前,隨著年齡增長,習慣了平庸。
看到在阿里待一年變肥料的小伙伴場景。開始回想身邊的來來往往,我們生長最好的的行業,成長最快的行業,變化最多的行業,每天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每到一次洗禮時候,就要破碎自己,才會有更迭。不然的結果,就是過客。
所以在很多場合,跟一些年輕人聊天時候,會想到這個故事,提起阿里成長管理的破碎的文化。提起一個阿里朋友談到換崗,離開4-5成長的崗位,這個崗位有日積月累的權威,這個崗位有熟悉的戰友,有一群視自己為老大的大小商家。但是現在去陌生的地方,一切歸零,一切重新開始。雖然疼痛,但是值得。
因為:破碎,才是成長的關隘。
每遇到難題,困境,裂痕的時候,告訴自己,裂縫,才是光照進來的地方。要把握疼痛的時刻,這時領悟到的東西會深刻。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每天在變化,每天在前行,只有讓自己的變得更有韌性,生活才會變得可愛,變得又如自己夢想的樣子。
我相信生命因韌性而存續,人生因韌性而美好!
2017.7.14
-END-
篇后語:這篇文章選自《人工智能智能時代:年輕人應該具備三種能力》韌性篇,整個文章寫的很長,所以選擇分段來發。遇到事情,碎掉,然后再重建。寫完后,慢慢可以升級解決生活難題的一項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