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時間的正確打開方式
看到碎片化時間很多人不以為然,了解過時間管理的人會認為,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是偽命題,真正能產生價值的是專注的大塊的黃金時間。
還有一些人覺得自己用碎片化時間利用的挺充分的,聽喜馬拉雅的音頻,看一些優質的文章,背單詞等等,但這也許是「虛假的勤奮」。
之前聽古典老師《超級個體》里面也介紹過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方法:
給自己的碎片化時間設定一些任務,比如1分鐘的時候用來記憶單詞,5分鐘的時候用來看一篇微信文章,10分鐘的時候用來冥想一下或者打個盹...這樣有碎片化時間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不會把這部分時間浪費掉了啦。
是一個不錯的方式,直到我最近看到知乎-Lachel Li大神的文章之后才知道,原來還有更好的方式。
為什么碎片化時間變的重要了
這是從劉潤老師那里聽來的結論,加上我自己的理解。
當前的人們正面臨一次「學習的革命」
1.增量知識比存量知識還要重要
新興事物越來越快的涌現,VR,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產業在快速的顛覆我們以往的認知,如果你還保守舊有的經驗,你將被時代取代。
2.終身學習的時代已成必然
因為上面的那個結論,以前花一段時間學習,然后在后面的工作中反復使用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成立了,我們必須不斷學習掌握新的知識。
3.分科學習也變得沒有意義
這兩年越來越流行的一個詞:跨界,好像所有的東西都在跨界,雖然沒有那么夸張,但是,但是跨界形成的充分競爭優勢必然取代傳統的專業人才。
我們需要更廣的視野,更碎片化的學習,更多地帶有目的性,更終身的學習,即“終身碎片跨界學習”。
碎片時間正確的打開方式
很多人利用碎片時間的方式都是用來學習,但是這樣的學習往往是「不過腦」的。
真正有價值知識是很難再碎片時間里掌握,它往往很復雜,有著嚴格的推理過程和羅輯思考,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去思考和論證它。
碎片時間能學到的只是一些簡單的結論,最后的結果往往是,當說起一個問題的時候,他會說我在某篇文章里看到過這個問題,但是我忘記他具體是怎么說的了...
碎片時間其實可以用來思考而非學習,把自己一直在思考的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然后把這些問題列成清單,有空就拿出來思考,并把結果記下來。
很多看起來很聰明的人,其實并不是真的比我們聰明多少,而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的每一秒,在別人發呆、放空、渾渾噩噩的時候,都時刻在腦中對各種情形進行思考、推演、分析,對各種路徑和結果早已爛熟于心。所以,當需要的時候,就能夠非??焖俚貙Ω鞣N情況進行判斷,作出最佳的決策。@Lachel Li
所以我現在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會把自己目前在努力弄清楚的概念,或者打算寫作的主題,都放到云筆記中碎片閱讀的文件夾中。有空就拿出來思考,把思考結果寫在下面,晚上坐在電腦前,很快就能寫出一篇思考類的文章。
另外,在聽喜馬拉雅音頻或者看微信文章的時候,記得看完回顧一下自己看的或者聽的內容講了什么,有條件的話,最好做一下簡單的筆記,而不是「不過腦」碎片學習。